四川省崇州市以“罨画计划”(社区工作者赋能培训计划)为牵引,创新构建“头雁领航、强雁振翅、新雁展翼”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培训网络,以“参与式培养+项目化实战”模式,培育乡村治理复合型人才梯队。
锚定“未来发展”
构建“梯队式”人才储备体系
刚性配备保力量。严格对标“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标准,建立动态招补机制,补充社区工作者53人。
梯队储备强支撑。采用“镇街招聘+村社引育”双轮驱动模式,集中储备村(社区)后备力量756名,平均各村(社区)储备4.4名,综合采取跟岗锻炼、结对帮带等方式,组织后备力量到强村公司、重点岗位进行锻炼,形成“关键岗位不断档、后备人才跟得上”的良性循环。
换届筹备谋先行。针对当前村(社区)常住人口增长、产业发展需要等不同变化,启动村(社区)“两委”职数摸底分析与优化调整,按月开展模拟推演,动态补缺配强人员力量,做好“一村一策”换届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换届工作平稳有序。
创新“罨画计划”
打造“立体化”能力提升模式
“头雁”领航聚力攻坚。择优选取3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与首批“书记成长营”五年行动计划,创新“参与式培养+项目化实战”方式,培育乡村治理复合型人才12名,孵化乡村治理行动方案8个,同步匹配到相应村(社区)进行培育成长。
“强雁”振翅夯基固本。联合西南财大、西南石油等高校,组建30人专家智库团队,对全市10个重点村(社区)采取“1村社1顾问1督导”沉浸式陪伴赋能,以“跟班作业”“项目共研”的方式,推动“梁景夜话”“空间主理人”等优秀案例转化推广。
“新雁”展翼赋能成长。建立“市―镇街―村社”三级培训体系,联合市委党校、社会工作协会、社会组织等力量,自主研发基层治理、社区安全等6大类17门“社区课堂”,举办赋能培训80余场,提升专业技能。
完善“激励保障”
激发“内生型”职业发展动力
严监管,优考核。推行“日常监督+定期检查+谈心谈话”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建立群众满意度指标与绩效奖励关联机制,实行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问责调整的“三挂钩”制度,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2024年,290余名社区工作者获得年度“优秀社区工作者”荣誉称号。
拓通道,畅晋升。构建“1234”社区工作者能力评价体系(1个内核:政治过硬;2个维度:工作能力+群众满意度;3级协同:市级统筹+镇街实施+社区支持;4大能力:队伍建设、应急处突、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累计选拔7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和事业编队伍。
强关爱,促保障。优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和岗位薪酬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服务人口规模和村(社区)辖区面积增加综合补贴,设立“上级互助保障+本级补充配套”双重关爱基金,覆盖意外保险、家庭互助等多项权益。
(本文由四川省崇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