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裁员名单可能轮到我”“天天为带娃和儿媳怄气”“孩子整天抱着手机打游戏,稍微说两句就顶嘴”……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台街道举办的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现场,居民通过分类压力卡片、分享“心理能量来源”、匿名投递“忧愁信件”等方式倾诉内心焦虑。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引导,与参与者共同分析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让他们在“被听见”与“被支持”的温暖中汲取“心灵能量”。这是当下社区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也逐渐成为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解压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此,各地积极行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持续加大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重庆市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的“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邀请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学者、心理健康咨询师就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个案指导及团体辅导等方面开展实务培训,指导社区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开展心理评估、应对化解矛盾。
“以前总觉得压力要自己扛,现在学会了科学疏导方法。”一名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感慨道。培训班不仅让社区工作者感受到了关怀,也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社区工作。据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还将构建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站、社区心理辅导室三级服务体系,为社区工作者匹配专业心理健康导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滴灌”。北京市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自2024年9月在全区范围内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十件事”系列活动以来,15个街道积极响应,全面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展览路街道针对社区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举办“社工赋能·珠彩流光嘉年华”活动,通过多种心理减压和团队建设活动,助力社区工作者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金融街街道为企业白领举办“百灵情绪悦纳”团体课,利用芳香疗法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大栅栏街道为社区志愿者举办OH卡牌主题团体活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椿树街道为老年居民举办“科学减重与心理减负”专题讲座,将科学减重与心理调节相结合。这些活动覆盖了不同群体,满足了多元需求,为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辽宁省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也积极推进社区心理服务工作。作为“情满社区·幸福有我”特色社会治理工作品牌的重要部分,2025年4月至9月,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选派50名心理咨询师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深入主城区16个试点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一老一小一新”等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一对一心理咨询等形式,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惠及各类群体2000余人,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者及居民的心理调适能力,缓解了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获得广泛好评。6月27日,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还会同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单位和部分街道、社区召开活动中期评估暨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展望下一步工作,为持续推进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每个社区都成为心理服务的“微枢纽”,当每位居民都能获得触手可及的“心”支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也就有了最坚实的情感根基。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