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街坊邻里围坐在竹编方桌前,粗陶茶碗中盛满泛着芝麻香气的咸茶,茶香袅袅间,有人聊着家长里短,有人讨论着社区治理难题,社区工作者边听边记。这碗承载着海丰人乡愁的咸茶,不仅是待客之礼,更悄然化身为撬动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海丰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群众喝咸茶、聊家常的生活习惯,创新打造“咸茶说事”治理品牌,将议事场景延伸至榕树庭院、门前茶台、口袋公园等群众日常聚集场所,打造40余个“咸茶说事点”,将绵延百年的咸茶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促共治、以服务暖民心”的新路径,实现“茶香飘处皆阵地,群众议事零距离”。
在海城镇城西社区西门片区,两户居民因楼道杂物堆放争执不下,社区工作者拎起茶钵笑道:“金厝边银亲戚,先喝碗茶再说!”茶过两碗,面红耳赤的双方逐渐平静下来,社区工作者顺势提议:“杂物三天内清理,楼道装监控防止类似情况发生,你们看怎么样?”热茶入喉,矛盾悄然冰释。
类似的温情场景在全县不断上演。海城镇南门社区依托“咸茶说事”平台,广泛征集群众“金点子”,采纳了“在背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AI监控”的建议,在社区党委的努力下,安装方案迅速落地;公平镇青围村的村干部针对因征地款分配产生的纠纷多次组织“咸茶会”,请来律师释法、乡亲劝和,最终矛盾迎刃而解;附城镇云岭山庄社区将“咸茶说事点”与养老服务中心相邻而设,老人们提出的“增设健康养生服务”等建议悉数落地。
“在擂茶的香气中,群众更乐于敞开心扉,我们也更能从日常琐事中捕捉到真实需求。”社区工作者们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化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还是商议改善民生的举措,这碗咸茶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基层治理充满了人情味与烟火气。
海丰县创新“咸茶+服务”模式,将便民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打造“咸茶服务圈”。在轻松品茶的氛围中,党员干部不仅倾听民声、调解矛盾,更延伸出多元化的便民服务。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智能技术使用难题,各村(社区)党员干部以喝茶为契机,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依托这一平台融入“四点半课堂”,让喝茶闲聊的群众,帮忙看顾放学后的孩子,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将医保办理、社保咨询等政务服务融入茶叙场景,让群众在喝茶聊天中就能办成事。附城镇圆山村还创新推出“咸茶+义诊”服务模式,提供血压检测等7项基础诊疗项目,实现“茶喝完、病看完”的一站式便民服务。
海丰县以“咸茶说事”为载体,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等,让政策宣讲既有“乡土味”又有“人情味”。各村(社区)“两委”成员化身“茶桌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识等,把“文件话”转化成“家常话”,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如今,海丰县的“咸茶说事”结出累累硕果。袅袅茶香中,解决矛盾纠纷200多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梳理出群众“金点子”30多条,“口袋公园升级”等建议化作惠民工程;涌现出多个网红农产品,在可塘镇,返乡青年小陈在店铺和直播间带货销售“海丰咸茶粉”“公平花生”等咸茶配料,带动村民增收。
为确保治理成果持续落地,海丰县推广“三级会商”制度——村(社区)日常收集问题,镇级联席研判方案,县级统筹督办落实。在梅陇镇梅冲社区,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茶桌讨论持续到深夜,茶碗续了又续,最终形成积分奖励制,居民参与率提升至80%。
“一张桌子”成为连接群众的桥梁,“一碗茶”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村民们围坐一桌话家常、解难题、谈发展,有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有了寻求帮助的渠道,收获的是那份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幸福。
(本报通讯员 刘陈光)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