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餐饮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将红色基因融入行业发展血脉,通过创新“党建+行业”融合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强会、服务兴会”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获全国“四好”商会等荣誉。
走进党支部会议室,墙上的“全国100家商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奖牌格外醒目。“党建工作不是虚的,必须实打实地做。”协会党支部书记朱军介绍,协会创新实施“三三制”党建工作法,即三个坚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制度规范、坚持创新驱动)、三个融合(党建与行业发展融合、党建与服务企业融合、党建与社会责任融合)、三个带头(党员带头创新、带头服务、带头奉献)。
在党员活动室,放着一本“党员厨房日记”。每月,党员深入会员企业厨房,既当监督员,又当服务员,更当宣传员。“5月15日,检查发现‘好味来’快餐店油污分流没做到位,协调相关团队予以解决,并联系会员单位进行施工……”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王磊介绍,每篇记录都要求做到“三有”:有问题照片,有解决方案,有回访评价。五年来,这本特殊的“日记”累计解决会员企业实际问题320余个。
协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厨房里的党课”“美食中的党史”等特色活动。2023年,协会党支部组织的“重走秋收起义路”主题党日活动,吸引了48家会员企业负责人自发参与。
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会员企业发展中彰显作为。
在协会的荣誉墙上,一份特殊的合同复印件引人注目——这是一份地市级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协会秘书长曹卫平回忆:“当时为了这份合同,我们开了11次协调会,最终让劳资双方都满意。”如今,这一做法已在全国餐饮行业推广,惠及数百万从业者。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协会的“金字招牌”。2019年,职业打假人利用“当归未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的法律空白,对多家餐饮企业发起高额索赔。协会迅速组织专家论证,积极对接监管部门,最终帮助企业化解危机,避免了行业集体受损。
翻开协会的纪实相册,镌刻着一组温暖数字:捐赠物资150万元、送出爱心餐18万份……在2019年株洲重大洪灾中,协会组织会员企业中的党员和员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那段时间,我们的党员24小时待命。”协会工作人员赵芳回忆说。
在炎陵县水口镇协成村,村民们至今记得餐饮协会帮扶的情况:3万斤黄桃采购、4万元公路捐款、83名学子助学……2023年,协会累计捐款捐物超1000万元。
每年春节前的“暖心行动”已成为传统。400多位餐饮行业困难职工,都会收到来自协会的慰问金和年货。“协会就像个大家庭。”从业二十年的张德涛说。
在助力行业发展方面,协会打造的“食祖炎帝”文化IP正在焕发强大生命力。在协会党支部的统筹推动下,通过深度挖掘炎帝文化内涵,联合相关部门党员专家组建“炎帝饮食文化研究专班”,丰富了湘菜文化底蕴,更带动了株洲餐饮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独具特色的“院子餐饮”新业态,成功孵化了以晴溪庄园、王捌院子、湘江里为代表的“株洲院子”餐饮品牌集群。现在,走进任何一家“株洲院子”,都会被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晴溪庄园的诗意、王捌院子的乡愁、湘江里的渔歌……这些“可食、可游、可赏”的株洲餐饮新业态,在行业内掀起一股“院子风潮”,“院子餐饮”品牌先后入驻湖南长沙、广东深圳。2024年,株洲“院子餐饮”营业额达40亿元,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以祖庵家菜研究院为党建阵地,协会党支部推动湘菜申遗的步伐坚定有力。“让每一道菜都讲好文化故事,用文化为美食赋能”,这也成为株洲餐饮人的共同追求。大碗先生、兄弟厨房、老熊家包子铺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正在将“株洲味道”推向全国。
站在新的起点上,株洲市餐饮行业协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全市餐饮营业额147.49亿元,同比增长10.4%;会员企业从初创时的86家发展到现在的568家;带动就业超10万人……协会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株洲故事”。
(本报通讯员 阙超)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