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会客厅)

编者按:

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召开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提出,要坚持分类施策,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园区、楼宇、商圈、学校、医院、站区等不同场景服务网络。要加强关爱凝聚,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少地方聚焦新就业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服务阵地跟着新就业群体身影“走”,服务内容围着新就业群体需求“转”,努力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如何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展开讨论。

主持人: 范晓翌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张继军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圣祥 安徽省马鞍山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代洪才重庆市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蓝干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杨晓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地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地委“两新”工委书记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

主持人: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强大动力?

张继军:要紧扣新就业群体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元的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发挥党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功能,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党建+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园区、楼宇、商圈和站区等,打造“暖心驿站”“爱心驿家”等服务载体,构建便捷高效、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加强新就业群体中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夯实服务管理的组织基础。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不断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进一步加大党务工作者培养力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熟悉行业、贴近群众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管理的实际成效。

推进党建引领多方协同、资源整合,形成服务管理的强大合力。树立系统观念,健全“党建引领、行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优化数字赋能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数据资源,推动信息共享与平台联通,全面提升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张圣祥:安徽省马鞍山市聚焦新就业群体现实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着力创建多元友好场景,切实为新就业群体服务提效、幸福加码。

破解痛点,解决实际困难。印发《关于推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扩面提质的通知》,围绕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需要,整合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在全市建成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街区等友好场景13处。同时,发布《关于构建城市“友好”共同体的倡议书》,推动全市236个党群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饮水等便利设施,6家“鞍驿食光”暖新餐厅、156家“友好商户”向新就业群体提供餐饮、购物等优惠和便捷服务,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制发小区通行证,部分小区门口设置导视牌、临时停车位,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就餐难等现实问题。升级体验,传递城市温情。在2024年的工作基础上,推出马鞍山市服务新就业群体暖新十件事2.0升级版,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健康体检、职业规划等多元化服务。为小哥们创新制发《先锋骑士联新卡》,让小哥及时了解友好场景、商户餐厅、联新服务热线等信息,及时享受暖“新”服务带来的便利,充分感受城市的友好善意。

蓝干宁:统筹各方资源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关键在于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多方参与。

建立高效的“协调中枢”。社会工作部门要发挥牵头统筹协调作用,联合交通、住建、城管、商务、人社、卫健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研究制定建设总体方案,将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纳入城市改造提升、新区建设和重点商圈规划等,找准空间接口和标准配置。通过协作突破部门壁垒,将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精准投放。

提供齐全的“应急硬件”。系统梳理并升级改造现有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城管岗亭、社区卫生站、邮政电信网点等公共设施,协调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卫生间、停车区、开水间等内部设施,利用高架桥下、地铁出入口、公园绿地边缘等闲置或低效空间,建设一批“暖新小站”“共享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补水等全天候、自助式应急服务。

打造便捷的“服务矩阵”。强化数字赋能,集成现有城市服务APP,绘制新就业群体需求热力图,标注服务内容、开放时间、忙闲状态,支持导航和一键预约等“一键直达”数字服务地图,提供实时、精准的友好场景电子地图。联合商圈、楼宇、小区、连锁店、快餐店、充电站等推出“友好骑手”认证系统,为骑手进出提供便利,营造全社会关爱、尊重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

破解急难愁盼

优化新就业群体从业环境

主持人: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蓝干宁:新就业群体是维系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解决其急难愁盼问题,有助于提升城市温度、维护社会和谐、激发经济活力。

精准把脉,构建立体化诉求反馈机制。联动人社、市场监管、平台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新就业群体动态数据库,精准掌握其规模、分布、工作模式及基础保障等情况;利用暖新驿站、充电站、配送站点友好场景及城市服务APP等,设立线上线下“心声角”,培育“骑手观察员”“司机联络员”等群体代表,形成“线下站点+线上平台+群体代言人”的立体诉求反馈网络。倡导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干部开展沉浸式调研,体验保障不足、通行障碍等从业者痛点,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靶向施策,聚焦急难愁盼破题攻坚。新就业群体主要“急”在保障、“难”在融入、“愁”在发展、“盼”在尊重。在保障方面,要织密职业安全救助网,通过联合就业平台、保险机构和人社部门,推动建立成本共担、便捷理赔的覆盖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主要风险的专属保险;在融入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群体纳入城市保障性公租房、加大子女教育、城市落户等政策扶持;在发展方面,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其获取合理合法劳动保障提供帮助;在职业尊重方面,通过优化从业环境与政策支持,加大社保补贴、创业扶持等力度,同时,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提高社会认同感。

协同联动,构建长效化治理生态。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由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交通、人社、住建、司法、交警、工会等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分解任务,切实解决好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平台企业评价体系,将劳动者权益保障、配合社会治理情况纳入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与政府政策支持挂钩;注重引导基金会、慈善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供给,形成多方共治格局。

代洪才:重庆市綦江区以精准识别问题为起点、系统分析为支撑、靶向施策为重点,破解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精准识别问题。一方面,开展“线下+线上”双网联动,线下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綦新驿家”留言簿等渠道,汇集新就业群体诉求;线上集合“渝快办”“到綦江·融媒问政”等平台反馈的工作建议,掌握新就业群体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行业+属地”联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每月召开安全会问需问难;发挥社区工作者作用,建好问题台账,形成需求清单。

系统分析需求。通过数智化手段精准分析特殊群体需求,依法利用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识别、监测、帮扶生活陷入困境的新就业群体,对高风险、不稳定的新就业群体家庭提供追踪帮扶。压实部门责任,分层分类解决问题,急难类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迅速响应,立即协调解决,“马上办”;发展类需求,社会工作部门主动介入,整合资源,“统筹办”;心理类问题,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分层分类解决,“贴心办”。

靶向破解难题。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找路难、就餐难、休息难、就医难、维权难等八项急难愁盼问题,按照“一事一策”分别制定方案,出台优化门禁管理、完善商业区临停规则、更新充电设备、形成“暖心配送地图”、制发“暖新卡”、增设“綦新驿家”等一揽子服务举措,切实将团结凝聚和关心关爱融入日常,让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强关爱凝聚

提升职业认同感责任感

主持人:如何才能让新就业群体更有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积极主动参与城市治理?

张圣祥:马鞍山市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让新就业群体为社会出力、为城市添彩。

加强政治引领。挖掘一批职业技能精湛、服务文明规范、行业口碑良好的新就业群体代表,邀请他们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等,组建10支市级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参与治安巡逻、环境监督等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化身守护城市的“千里眼”“顺风耳”。

强化荣誉激励。引导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到工作地或居住地党组织报到,鼓励他们在服务中亮明党员身份。对表现突出的新就业群体或个人,优先推荐参评“十佳”新就业群体等荣誉。今年以来,马鞍山市3人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新就业群体,进一步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融入感和职业自豪感。

实施积分兑换。构建“奉献—激励—回馈”治理闭环,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热情。组织600余人担任社区“微网格员”,发现井盖破损、垃圾堆积等问题,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及时上报,核实后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让小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解决。

杨晓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因地制宜,通过四方面工作让新就业群体职业有尊严、参与有路径、治理有作为。

一是以友好场景破局,构建服务新生态。制定《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暖“新”服务工作方案》,出台12条务实举措,有效整合党群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权益保障、矛盾化解、暖“新”帮扶等服务。面向行业部门和社会公开征集暖“新”服务场所391家,结合地域实际,设计发布阿克苏地区暖“新”服务标识,进一步提高暖心服务场所辨识度、使用率。

二是以基层治理赋能,激发参与新动能。选聘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报安全隐患,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优秀骑手可优先参与社区活动、兑换技能培训资源,实现“服务换服务、治理赢尊重”。

三是以职业发展筑基,拓宽发展新空间。职业发展有盼头,才能让新就业群体安心扎根。阿克苏地区有效整合网信、市场监管、人社等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电商直播、电焊等技能培训,开设人工智能、自媒体运营等课程,为新就业群体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让新就业群体看到“干得好有发展、留得住有保障”的希望。

四是以促进融入聚力,塑造社会新认同。强化政治激励,从新就业群体中推荐地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4个,自治区、地区民族团结集体(个人)15个,推动新就业群体社会认同感持续提升。在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暖“新”医疗、暖“新”餐饮、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菜单式服务,切实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

张继军:新就业群体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是检验服务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尺。

引导其积极参与城市治理。深刻把握其职业特征、价值诉求和社会定位,运用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精准治理思维,统筹政策支持、社会关怀、组织引领、文化塑造等要素,构建有温度、有力度和有广度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厚植职业荣誉感。依托党群服务阵地、行业平台和线上渠道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宣传新就业群体在保障民生、促进发展中的积极贡献,树立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营造“劳动光荣、奋斗伟大”的社会氛围,增强其职业自信和社会价值感。

加强政策保障与关爱服务,营造尊重包容的社会环境。健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关爱帮扶举措,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收入不稳定、发展受限、融入困难等问题。弘扬互尊互助、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让新就业群体既享“体面劳动”的尊严,也担“共同参与”的荣誉,实现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共融共荣。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创新,搭建参与城市治理的有效平台。推动“党建+治理”“行业+治理”融合发展模式,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应急管理、文明创建、平安巡防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议事协商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