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有一个深藏青藏高原大山中的土族村落——班彦村。10年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56%。今天,这里已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青海首个碳中和“零碳乡村”,更是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班彦村党支部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培育乡村治理内生动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避开农忙时节组织绣品展示、安昭舞表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班彦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明确规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引领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2024年,班彦村入围全国文明村镇名单,这是对班彦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如今的班彦村,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文明和谐的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班彦村党支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民可以定期在议事会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村里的事务。近年来,为提升乡村振兴成效,班彦村逐步发展起乡村旅游。为方便游客停车,村委会计划在村口修建停车场,议事会经过讨论后,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并由村民共同参与建设。停车场建成后,不仅方便了游客,还提高了村里的旅游接待能力。
此外,班彦村全面推行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设置自主管理网格,让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有了更直接的渠道。村“两委”成员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治理模式,让班彦村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保障。班彦村开展“一网十连一平台”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形成“1+N”网格力量配备模式,组建十户联动小组,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幅提高。通过“法治小喇叭”宣传方式,开展平安建设主题宣传,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24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村里曾经有几户人家因宅基地界限产生纠纷。村党支部及时介入,一方面组织调解,另一方面联合镇司法所,结合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给大家讲解如何合法合规处理宅基地问题。几户人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根据实际测量和原有习惯,重新明确了界限,签订了协议,避免了更大的矛盾。这件事后,村民们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遇到问题也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或寻求法律帮助。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灵魂。班彦村通过开展春节文化活动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村里还注重发挥“道德红黑榜”的作用,对文明行为进行表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让德治成为乡村治理的“软实力”。
村里有位村民经常主动打扫村道卫生,他的事迹被村委会张贴在“红榜”上,受到村民们的赞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渐渐的,村里参与公益劳动、关爱困难群体的人越来越多。而个别村民存在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也被记在了“黑榜”上,在大家的劝说和舆论压力下,他们逐渐改正了不良习惯。
得益于“三治融合”的探索,班彦村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转变,从“他治”到“自治”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的班彦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站在新的起点上,班彦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让全体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村子还在变,会越变越美。”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
(本报通讯员 曹佩玉)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