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以项目化为抓手,开展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全周期管理,累计实施社区治理创新项目757个、公益创投项目418个、“枝叶关情”民生微实事项目156个,形成了多方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高位谋划
党建引领促项目推动有力。逐步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四级项目推进体系,把“红色堡垒”建到小区、建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党建引领下综治、民生、文卫等资源共通、项目共融,构建党组织领导、党政企社群多方参与的项目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政策驱动促项目承接有章。先后出台《关于开展“四治联动”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意见》等“1+8”系列文件,每年制定区级社区创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和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活动实施方案,与时俱进更新项目方向,通过定目标、定时限、定要求,突出分类导向、跟踪问效、示范引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夯基擂台促项目孵化有巢。创新搭建“1+7+78+N”四级服务平台,即1个区级中心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支持,提供宏观思路和分类指导;7个镇街社工站结合辖区特色,打造“一街一品”特色项目;78个村(社区)社工室围绕焦点问题,开展社区治理创新项目;170个小区友邻客厅提供家门口“移步可达”的活动阵地和议事协商场地。
坚持规范有序
探索项目生成督导机制。围绕把握方向、聚焦问题,确立“四维五步”立项机制(部门协同定导向、社区组织提方案、专家评审定立项,初步选题、研究讨论、征求意见、可行性分析、最终立项)。成立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及实践教学基地,由高校导师、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与镇街结对督导,采取“立项评审+进展督导+中期评估+优化督导+结项评估”方式全程跟踪,切实以督促优。
健全项目过程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牵引和倒逼作用,建立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专家评估与部门评估、专业评估与居民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方式,完善了以选题针对性、进展时效性、结果有效性、模式创新性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全覆盖开展项目督导至少5轮次、提出项目修改意见200余条。
完善项目要素支撑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项目化管理的引导、扶持作用,区级财政每年投入3500万元用于村(社区)治理。依托区慈善基金会平台,实现“幸福家园”社区基金全覆盖,近3年累计募集1000多万元用于社区治理。联合高校成立“滨湖区社会工作学院”“滨湖区社区治理创新中心”“滨锋学堂”人才实训基地,创立“菁英社工大讲堂”等载体,全覆盖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不断夯实干事人才支撑。
坚持多维赋能
技术以项目化方式植入。以需求挖掘、项目设计、议事协商、资源整合等专业治理手段融入项目工作场景,孵化16家本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成立“毛阿姨调解工作室”“金邻调解团”等33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需求评估与社区诊断,鼓励社区开设项目提案大赛等活动,借助议事规则与协商引导技术,引导治理主体主动发现需求、探求方案,培育了“蠡享之治”“家邻北桥”等社区治理品牌。
难题以项目化方式破解。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立项目、解难题。在老旧小区,立足“资源更新”,项目化协调解决车位、电梯位、厕位等难题,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88万平方米;在安置房小区,立足“家园重塑”,项目化推动居民公约制定、地方志编纂、村史馆建设等,以近邻纽带凝聚一批热情有能力的新居民,在人文融合中增强认同感;在商品房小区,立足品质提升,建立健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围绕宠物饲养、垃圾处理等热点问题实施小切口项目,解决民生微实事3000余件,让“陌邻”变“友邻”。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