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着力在机制构建、队伍培育、服务增效、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功夫,让志愿服务更专业、社区治理更高效。
梅州市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力量协同+N个项目驱动”机制,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强化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在试点社区推行“一社区一方案”,明确“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志愿协同、多方聚力、项目运作”路径,汇聚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多方社会力量。专业社工在需求评估、项目设计、志愿者赋能管理等环节提供专业支撑;志愿者队伍提供规模化、常态化人力资源保障;多方社会力量(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在政策、资金、场地、技能等方面提供广泛支持。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动态督导机制;吸纳社区党组织书记及专业社工担任“社会工作观察员”,为政策优化建言献策。采取“社区党组织统筹、专业社工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社会力量支持”的项目化运作模式,实施精准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梅州市组建由高校专家、专业社工及志愿者骨干构成的“志愿服务督导团”,提供全程专业支持。三角墟镇社区建立“社工蓝+高校青+志愿红”服务体系,培育志愿者骨干15名,通过“墟要有你”二维码挖掘有特长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人才是服务落地的基石,梅州市着力打造专业社工与志愿者两支队伍。实施“提升存量、扩充增量、共育共享”策略。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购买服务、聘用、兼职、合作等形式,引进和共育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举办专题培训,邀请高级社会工作师为试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骨干等40人授课,提升项目运作能力。将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纳入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党员培训课程,提升260余名社区党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常态化组织试点社区互学互鉴,促进能力共进。
试点社区分类建立志愿者信息库,重点建好党员、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三类核心库。围绕居民共性需求,组建理论宣讲、邻里互助、生态文明、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应急救援等6类基础服务队,结合社区特色发展“N”支队伍,形成“6+N”组织体系。
确保服务精准、满足需求是关键,梅州市建立高效服务对接机制。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等群体需求,“爱心送餐”风雨无阻温暖高龄老人,“银发互助”结对模式实现互助养老,“友你同行,成长快线”为儿童提供专业心理陪伴,“植愈空间”缓解母亲育儿焦虑,“四点半课堂”破解托管难题,“艺术疗愈”抚慰留守儿童心灵,“墟镇夜话”推动解决停车难等社区治理难题,“暖新饭堂”温情守护新就业群体。这些项目精准回应民生需求,形成示范效应并辐射推广。以“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动态管理为基础,组织供需对接活动,全面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模式。梅县区大新城社区实行“双微服务”(微心愿、微服务),通过“敲门行动”精准收集需求,高效派单接单;三角墟镇社区“四单”模式成功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
持续的志愿服务生态需要有效激励和深厚文化支撑。梅州市构建以精神激励为主的长效机制,通过颁发感谢状、推广服务积分兑换与“时间银行”礼遇、优先推荐评优评先及项目扶持等,提升志愿者获得感与荣誉感。利用“广东社工”宣传周、“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节点组织志愿服务主题宣传活动与案例分享。依托社区宣传栏、公益广告、微信公众号、村晚等载体,宣传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试点社区将志愿精神融入居民公约,内化为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
(本报通讯员 钟元芳)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