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党建凝“新”聚力(工作实践)

福建省厦门市有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12.5万人。厦门市把加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作为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构建“1+4+N”模式,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进一步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协同”治理体系。强化高位统筹。市委高度重视,将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放在城市治理总体格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厦门市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若干措施》,推动《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列入2025年度市人大立法计划正式项目,连续两年点题将“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作为市政协协商民主监督议题,加强跟踪调研。压实责任链条。及时完善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列入重点任务定期会商、调度,确保统得起、管得住。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成立快递、物流等行业(综合)党委,稳步开展区级新就业群体综合党委试点,指导成立滴滴网约车司机流动党员党组织,利用云平台丰富新就业群体党员学习形式。摸排加盟企业455家、网约配送站点128个,及时将200余名流动党员纳入管理。

创新“四个一”,持续完善权益保障体系。一个机制推进。由市委常委牵头,成立37个部门及6个区组成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专班,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一个中心统筹。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推动各区分中心及快递、网约车、家政等3个行业调解中心成立运行,累计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7000余人次。一个保险兜底。由市财政补助定制灵活就业人员专属职业伤害意外保险“益鹭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人每天只需支付0.4元保费,即可享受最高40万元的兜底保障。一个系统赋能。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用工监测、维权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劳动纠纷“一站式”化解,案件调解成功率超85%。

聚合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友好生态。厦门市传承弘扬“远亲不如近邻”传统文化,将新就业群体纳入“近邻党建”治理体系,汇聚各方资源,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着力摸清实际需求。拓展以党组织和党员为重要渠道的沟通联系和诉求办理渠道,建立新就业群体直接联系点制度,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各区分级分类在平台企业、网点站点、暖“新”驿站等设立直接联系点52个,常态化开展工作走访,累计访谈新就业群体900余人次,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收集汇总“门难进、车难停”等7类高频问题和诉求。做实做优友好服务。制定《厦门市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设工作指引》,指导各区打造暖“新”一条街、“厚哥俩”友好社区等场景,建成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楼宇等系列友好场景12个。在全市30多座人行天桥增设坡道,在重要交通要道增设电动车道,方便新就业群体安全出行。打造“网约车司机小站”,设立暖“新”食堂,开放工会驿站、暖“新”驿站等1000余处,推动友好场景“连点成网”。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设计“圆通速递基层微治理分拣中心”“社区啄木鸟”等易参与、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参与社区服务。打造“鹭尚新锋”等党建品牌,发动党员骨干组建150支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全市超80个新兴领域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带动上万人次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涌现出“鼓浪屿好小哥”联合党支部等先进典型。

(福建省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