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证明”解民忧 “一诺千金”暖民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晨曦微露,山西省长治市紫坊农贸市场已是人声鼎沸。市场里的个体户杜大爷一边娴熟地码放着新鲜蔬菜,一边向前来回访的长治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感慨道:“现在签字承诺就能进场,再不用跑回村开证明了!”

这份轻松源于刚刚破解的“无农残证明”困局——曾经横亘在菜农与市场之间的“证明大山”,如今被一纸承诺书取代。

如何既保障百姓“菜篮子”食品安全,又减轻个体户的负担?“从源头破题,我们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以及街道对接,进一步厘清职责清单,避免出现权责不清、政策不明的情况。”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组织相关单位联合会商,并宣讲有关政策,最终确定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的通知》要求,签字承诺并留存身份证信息即可入场销售,既落实了主体责任,又省去了额外的证明流程。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理念的升级。“刚开始我们按惯例联系区级对口单位和街道组织协调,但很快发现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坦言。虽然街道负有属地管理责任,但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市场监管和农业经济问题,街道干部往往力不从心。这让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为基层减负不能简单“转包袱”,而要精准找到责任主体,发挥党委部门统筹作用,更好形成工作合力。

基层减负的“化学效应”正在显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充电问题成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农村群众来说,由于乡村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购车后充电还需要去县城,存在很多不便。近一段时间以来,村民申请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由于国家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没有结束,村民无法向电力公司出具房产证明,导致申请安装充电桩工作无法向前推进。

了解这一情况后,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一方面通过电话热线或实地向村民解释不能出具房产证明的原因,争取群众理解;另一方面,坚持“减证不减服务”,积极协调能源、财政、电力等相关部门,集体会商研究,商定由一家一户安装调整为以村集体为单位统一安装。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长治市长子县计划在全县农村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点200余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截至目前,第一批安装充电桩的38个村集体已全部完成。第二批项目选址和实地勘测工作正在加紧推进,计划于2025年底全部安装完成,真正解决农村群众“充电难”问题。

去年以来,长治市委社会工作部以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为契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县(区)建立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的工作制度》,平均取消不应由基层出具证明事项22项;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直报点,开通上情下达“直通车”;在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党建联建、村(社区)减负等4个方面开展市、县共建,积极探索上下联动、集中攻坚、同题共答的工作模式。

如今,一系列减负行动正在催生连锁反应。市委社会工作部按要求开展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整治“回头看”,针对违规要求开具证明的现象,建立“负面清单”,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首接责任,避免“外行指导内行”。经过这项措施,街道工作人员感慨道:“现在终于不用‘小马拉大车’了”。

从“无农残”证明到“一诺千金”承诺制,从“开房产证明”的“小切口”到“解决一类事”的“大民生”,变化的不仅是群众办事流程,更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全面升级。

“市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清理违规证明事项为切入点,扎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让为基层减负的成效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土壤中茁壮成长。”长治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王晋 李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