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遵循。
天津市河东区是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特殊人群多,治理任务重、治理力量不足问题较为突出。河东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为抓手,推动多方力量进网入格,优化网格管理服务,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努力书写基层治理河东新篇章。
“精”治为先,打牢基础
精准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在纵向上强化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完善治理体系;在横向上推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等开展党建联建,持续丰富治理资源。
精雕治理单元。在全区1550个普通网格基础上延伸建立11173个居民微网格,同步推进375个商圈、卫生、教育等“9+N”专属网格优化,实现治理单元精细划分,按照“1+2+N”模式配置力量,推动民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志愿者、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等多方力量进网入格,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深“耕”为要,纵深递进
深耕需求,立体化倾听民声。探索建立“民情速知、民哨速应”的“双速”响应机制。线上依托“12345便民热线+网格群”平台,线下联动社区民警与网格员力量,通过入户走访,广泛收集居民建议。发挥微网格员“前哨”作用,全方位捕捉社情民意,深入掌握基层实情。
深耕治理,智能化绘制“民情地图”。将特殊群体、重点点位、风险隐患、民声建议等全要素信息,整合至“民情地图”。依托“津治通”“警务通”等数据平台动态调整信息,通过科学梳理、归纳分析,形成高频问题清单,推动矛盾调处“向前一步”。坚持警网融合,促进矛盾纠纷在社区内源头化解。将“民情地图”与“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规划建设深度融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细”致为基,服务入微
着眼提升服务居民质量,在治理和服务上展现“绣花”功夫。
细筑阵地。对党群服务中心目标定位、规划布局等进行规范,全面建立免费开放、错时延时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大门常开、阵地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在、群众常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功能聚合的服务场景,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缴费、开户、报修等业务,实现就近就便、一站通办。
细分力量。聚焦居民需求,依托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指导各街道各社区“量身备餐”,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建联建的协调作用,强化供需对接,推动医、电、水、暖、气等公共服务力量下沉。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力量进网入格,提高网格快速处置问题和服务居民能力。
实“作”为本,同题共答
以“服务相连、治理相融、优势互补”为原则,推动资源服务下沉网格,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在链接资源上有新作为。精准链接优秀社会组织进社区、入网格,指导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和社区实际自主对接,丰富服务供给。各街道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假期儿童托管、“365便民坊”“德到学堂”等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形成特色品牌。
在凝聚服务群众上有实作为。在全区范围内积极组建网格志愿服务队。如,退役军人帮助社区开展安全排查、外卖配送员帮助独居老人送药、邻里间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买菜等志愿服务正在引领文明新风尚。
在发挥居民自治上有真作为。以“东邻议事”品牌为牵引,坚持群众导向,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在楼门口、“口袋公园”等群众家门口的公共场地,就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开展议事协商。今年以来,开展议事1300余次,解决管网更换、智慧车棚建设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
河东区聚焦基层治理难点痛点,紧扣“精耕细作”四个环节,通过细化治理单元、推动多方参与、精细治理服务等系列举措,主动靠前、精准发力,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同时,注重融入人文关怀,在追求治理精度力度过程中,进一步彰显治理温度,使难点痛点变为亮点暖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