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工作实践)

2025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试点设置40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项目,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高校、医院等多方力量,争取市级财政资金300万元,聚焦社会集中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小切口问题,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强化党组织联动,汇聚多方合力

强化区域统筹,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党组织联动、一贯到底的工作体系,落实承接方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统筹,联动民政、卫健、教育、司法、工青妇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实现常态化需求共商、资源共享、项目共督,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资金统筹,积极探索项目资金由市级财政主导,县、乡、村三级财政适当补充的机制,设立“荆小爱”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基金,广泛募集资金支持试点项目。

搭建两个平台,提供专业支持

在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推动下成立荆州市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荆州市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学院,作为创新实践、协同联动总结经验、培育人才的两个平台。

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荆州市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成员单位研判项目进展、交流创新实践、强化协同联动。组建行业专委会,深入研究教育、医务、司法等专业社会工作领域项目实施路径,解决项目落地难题。

依托荆州市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学院,指导试点项目的策划、执行与管理,确保项目方向精准、方法有效。设置标准化实务课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授课,提升项目成员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建立三个机制,提升项目质效

建立全周期督导机制。规范评审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88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40个项目。分组跟进督导,分5组跟进40个项目,实行“一对一”督导,通过定期例会、个案研讨、实地巡查等方式,全程跟踪指导项目。

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健全相关制度,编写《项目管理标准化流程手册》,规范档案管理、财务审计、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确保项目有序运行。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讲解政策形势,剖析优秀案例,解答实施难点,指导项目高质量推进。突出长效导向,要求项目成果包含“培育稳定队伍、形成有效模式、激活内生动力”等长效成果,提升项目可持续性。

建立多元融合机制。深化“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融合,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项目,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在专业项目中培养志愿者骨干,在志愿项目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跨界合作,协调联动医疗机构推动资源下沉,联合长江大学等高校开展课题合作,借力媒体平台策划专题宣传。

聚焦四个方面,确保精准发力

聚焦基层治理。紧盯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如,楚润社工服务中心实施“社区平安共治”项目,创新“沉浸式普法+零距离服务+互助式调解”模式,法理情并用化解邻里矛盾。

聚焦特殊群体。帮助特殊群体解决切身困难,传递党委政府关爱。如,紫薇星社工服务中心实施“爱不孤单、相伴而行”项目,通过协同服务与医社联动,助力特殊家庭融入社会。

聚焦中心工作。围绕融入支点建设先行区、洪湖流域党建示范区等中心工作,推动社会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如,蓝丝带社工服务中心实施“文博西城·助力支点”项目,创新“文物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揭榜+居民议事”模式,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聚焦专业领域。着眼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社区矫正等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加强专业力量、创新工作模式。如,四叶草社工服务中心实施“驻校社工”项目,探索青少年危机“预防—干预—发展”三阶护航模式;博睿社工服务中心实施“归途灯塔”项目,成立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为矫正对象建设社会支持网络。

细微之处见真章,荆州市以小项目书写民生“大文章”,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有效下沉,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湖北省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