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强调“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浙江省杭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从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一扇门、一餐饭、一张床、一块电”问题入手,做优关爱服务,全面建设“小哥友好城市”,把城市温暖传递给广大新就业群体,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生动诠释了“人”与“城”之间的紧密关联。
当暮色浸染杭城,华灯初上的街头,或蓝或黄或红的配送服化作一团团光影穿梭于车水马龙。在浙江省杭州市这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里,新就业群体曾是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如今,他们正通过3200余个“小哥友好场景”、畅通无阻的“小哥码”以及志愿者身份,书写着人与城共生共荣的全新篇章。
从解决“一扇门、一餐饭、一张床、一块电”高频需求,到构建“学历+技能”的成长通道,再到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的基层治理模式,杭州正以“小哥友好城市”建设为支点,撬动着超千万人口城市治理能级跃升,让每一个为城市奔跑的身影在灯火阑珊处找到归属。
只需“扫一扫”便可破解进门难
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是杭州“小哥友好城市”的建设起点。这些事关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的“小事琐事”,如今成为城市治理的“关切要事”。
外卖配送员老朱拎着刚取到的外卖订单朝小区大门走去,他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对着场所码轻轻一扫,带有本人头像的电子通行证立即弹出,保安看后立即放行。
“以前进入小区还要纸笔登记,太麻烦了。”一名外卖配送员回忆之前的配送经历说,不仅进门要登记,楼多的小区找对楼也不容易。这不仅影响外卖配送员送单,也影响了顾客体验。因此,解决网约配送员进入小区送餐“门难进、楼难找”等问题迫在眉睫。
杭州市依托“数字之城”优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积极探索推行杭州“小哥码”,小哥们通过后台实名认证后,在需登记进门的重点物业管理小区用手机扫描小区大门的场所码,出示电子通行证,即可顺利进入小区送单。
目前,杭州“小哥码”已打通美团、饿了么等7大平台数据,累计注册3.6万余名骑手,实现1320个需登记进门小区“一码通行”全覆盖,为骑手单次通行节约5~6分钟。
“你不是在演‘骑手’,是真成了我们自己人”
梅雨季过后,杭州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小哥驿站”成了夏日里最热门的“打卡地”。推开玻璃门,空调冷气扑面而来,舒爽怡人,休息区摆放着桌椅,冰箱里整齐码放着矿泉水,墙角的应急医药箱格外醒目。
“这个驿站真不错,送餐高峰结束后我们就在里面歇一下,还能给手机充电。”外卖配送员小王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介绍,这里不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基础服务,还定期举办法律咨询与健康义诊。
这个热门“打卡地”正以“标准化+个性化”的模式覆盖杭州各个角落——上城区钱江苑小哥驿站24小时不打烊、西湖区黄龙小哥驿站食堂“3元一菜,15元吃饱”……
今年5月,建设“小哥驿站”列入杭州市政府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梳理绘制小哥活动“热力图”,在外卖配送员数量多、经常去的线路上,布局建设16个示范型“小哥驿站”,打造10条“友好街区”,把急需的服务资源和多方共治”力量下沉到“热力指数”最高的地方,让外卖配送员在城市中有了更多“温暖港湾”。
午间12点,西湖区古荡街道云州国际工会驿站里呈现出缤纷色彩——身穿红黄蓝各色工作服的外卖配送员三三两两结伴前来就餐。“以前中午吃饭是个大问题,要么随便对付一口,要么得花不少钱。现在有了‘小哥食堂’,实惠又好吃,太方便了。”由于骑手工作时段的特殊性,别人的饭点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吃饭难、吃饭晚、吃饭贵”也成为小哥们面临的难题。去年3月,古荡街道联合云州优选餐厅推出“小哥食堂”,巧妙破解了骑手工作时段与常规饭点错位的难题,小哥可以在此购买优惠餐,10元管饱,菜品不限。“小哥食堂”一经推出,便收获不少好评。
“真没想到,在杭州也有属于自己的‘家’了。”住在“蓝领公寓”的小哥发出感叹。杭州“小哥码”不仅解决了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难题,还让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在杭州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于去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就业群体居住保障服务的通知》,放开了“蓝领公寓”对新就业群体户籍、工作的限制,杭州全市各地各部门打造的14个“蓝领公寓”项目共计约1万余套房源上架杭州“小哥码”,包含上城诺巢公寓、拱墅康桥街道丰乐之家等专门面向小哥的平价公寓,为外卖配送员等申请提供了便捷通道。
这些举措的出台,关键在于真正找准新就业群体需要什么,党委政府能够提供什么,形成需求与供应的精准对接,把好事实事办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杭州党委政府坚持调研开路、一线把脉,打出了推广“小哥码”、办好“暖心事”、赋能“成长路”等一系列组合拳。滨江区街道干部郑文星,沉浸式体验送外卖60天,调研外卖骑手切实需求,推动“小哥驿站”等友好场景更加实用管用。闪送员姚鹏对郑文星感叹道:“老郑,你这俩月体验,值了!你不是在演‘骑手’,是真成了我们‘自己人’。你流的汗,吃的罚单,受的委屈,我们都看在眼里。因为你真干过,所以你懂我们的累;也因为你懂,所以你做的那些事,才能真正帮到点子上。有你这样的干部在背后琢磨、帮忙,我们跑单心里踏实多了。”
“我们的送餐路线就是巡查路线”
在钱塘区河庄街道“江城哨兵”志愿服务微信群里,总会弹出占道经营、垃圾堆放、消防隐患等民生反馈信息。这个由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微信群,记录着河庄街道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
“我们的送餐路线就是巡查路线。”外卖配送员李臣臣自从成为“江城哨兵”志愿者,便和同伴们养成了边送餐边观察的习惯,发现隐患立即拍照上传至微信群。道路破损、垃圾堆放、突发事故……凭借新就业群体高频次社区触达、全时段动态监测的职业优势,这群“江城哨兵”志愿者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河庄的民情“活地图”。
近年来,杭州组建萧山“平安骑手”、滨江“长河e警”等70余支志愿服务队,引导2.7万人次在食品安全监督、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服务、奉献爱心。如今,一大批骑手转换身份,从城市“独行侠”成为志愿者,助力杭州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高考期间,余杭区的街头出现了不少暖心骑手,他们的电动车后座上都张贴着“考生如需帮助可随时拦停我”“助力送准考证”等标语。原来,这是外卖配送员自发组织的护航考生的志愿服务行动。平日里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小哥充分利用熟悉路况的优势,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应急送考、证件传递等暖心服务,俨然化身为高考守护者,成为考场外温馨可靠的所在。
“希望用不上我们,但如果真的有什么重要物件没带,我们能帮上忙的一定义不容辞。”外卖配送员这句暖心话语也因此登上微博热搜。截至目前,“外卖小哥说高考生有需要可随时拦停我”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1亿人次。
“众人拾柴火焰高”
面对新就业群体服务供给碎片化、政策协同不足等难题,杭州道出了破解治理难题的密码——大家齐动手、各有关方面一起来。杭州系统谋划、专题研究,市委全会明确部署推广“小哥码”、建设“小哥友好城市”,“迭代升级‘小哥码’,大力推动‘小哥驿站’等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写入2025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构建“一个目标、六个维度、十大举措”的“1610”工作体系(“1”是建设小哥友好城市,“6”是政策、服务、空间、业态、参与、人文等6个友好维度,“10”是杭州市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10条举措),深入推进“小哥友好城市”建设。同时,在行业治理方面,杭州全覆盖成立网约配送、快递等4个行业党委与道路运输、直播电商等5个行业协会,形成“党委引领、协会协同”的双轮驱动格局。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杭州发动3000余家社会组织、友好商家联盟共建,构建起多方参与的资源供给网络。翻开共建服务清单,既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提供的骑手专属的优惠流量套餐,也有医院开设的职业健康绿色通道,还有各大商圈给予的购物折扣。目前,累计开展“送保险、送流量、送温暖”等共建活动100余场次。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凝聚分散资源,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没想到送快递也能评上D类人才,100万购房补贴让我在杭州安家的梦想照进现实。”快递员李庆恒的经历正在杭州的新就业群体中口耳相传。这位曾在浙江省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快递员,凭借突出的职业技能被认定为杭州市D类人才,更是在2024年底再获“浙江省高技能青年人才”称号,晋升为C类高层次人才。他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杭州如何打破新就业群体职业发展壁垒,这种将职业技能与人才认定体系挂钩的创新举措,让穿梭在街巷的小哥们看到了“从骑手到人才”的可能。“小哥学院”犹如一座连接职业梦想与城市发展的桥梁,让众多新就业群体的职业之路越来越宽广。目前,“小哥学院”已资助203名网约配送员参加学历教育,1.1万余人次接受技能培训。此外,杭州还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骨干队伍教育培训,举办“新春第一课”,市、县两级累计培训站队长、党员骑手、业务骨干等1900余人次,更好发挥新就业群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杭州新就业群体91.6万名,是推动杭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杭州连续多年举办的“小哥节”,让平日里奔波在路上的骑手们走上红毯,在聚光灯下接受城市的礼赞。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礼遇,正逐渐成为杭城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京杭大运河上,外卖配送员小李已在“小哥驿站”热好了早餐、快递员小林手机里“小哥学院”的网课提醒正在闪烁……
在杭州,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一幅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悄然勾勒。在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治理中,如何让数量庞大的新就业群体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既是民生课题,也是治理命题。杭州用实践证明,只有将新就业群体的需求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才能构建起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当暮色再次降临,华灯初上的杭州街头,一团团流动的色彩依然在奔忙。他们为城市奔跑,城市为他们撑腰,这份人与城市的温暖约定,或许正是杭州在高质量发展答卷中最生动的注脚。
(本报通讯员 余博俊 郝长帆)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