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电梯如何凝聚共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如何落地?”“物业服务纠纷怎样化解……”在华南农业大学一间会议室里,来自广东省各地的社区工作者将难题挂上“问题墙”,热烈的小组讨论直击基层治理痛点。
这是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依托广东社区学院(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专业教育机构)开展的社区工作者骨干党员示范培训班现场,正如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在开班动员中所强调的一样:“社区党组织书记、骨干党员,就是最一线的‘指挥员’和‘开发者’,要搭建平台,让大家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短短数日,专家授课、案例剖析、实地教学环环相扣,120多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还带来鲜活的“一线解题法”,正被提炼为可推广的“社区金点子”和“经验清单”。
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区治理的成效和居民幸福指数。面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挑战,锻造一支素质优良、专业精干的社区“生力军”刻不容缓。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离不开专业能力的提升。前不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职业技能比武擂台赛火热上演。席王街道12名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主线,从议事协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嵌入式服务等角度,晒成绩、谈感悟、谋思路、比担当。普华浅水湾社区的“社区工坊”、唐都社区的“唐馨”嵌入式服务、柳烟社区的“五个一”为民办事机制……一个个社区治理创新做法,生动体现了灞桥区社区工作者的智慧。
“比武擂台赛既是社区治理成果的展示会,也是经验交流会,更是工作推进会。”灞桥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联动各街道、社区,努力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新局面。”
破解职业发展瓶颈和保障不足,是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激发其活力的关键。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加强组织领导。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创新,在“选”上拓宽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其中40岁以下占比75%,本科及以上学历超50%;在“育”上构建岗前培训—全员轮训—集中培训—跟踪指导—交流锻炼—高校合作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并选派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交流锻炼;在“管”上制定细则,建立涵盖日常监管、考核评估、待遇保障的管理机制;在“用”上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打造“银龄守护”等特色品牌。
最为关键的是打通职业上升通道。茅箭区优化“级别薪酬+绩效薪酬+职业资格津贴”的“四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还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破解了职业“天花板”问题。同时,推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资源下沉,实施“一表通”改革压减报表,系统清理基层负担。
如今,在茅箭区,社区工作者逐步实现从“单一岗位”向“全科全能”转型,成为社区善治的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和专职网格员们“抓早抓小”,筑牢“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第一道防线。“面对诸多关爱和保障,我将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将党建工作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努力把问题变成对策,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社区和居民,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五堰街道华悦社区党支部书记勾丽敏深有感触地说。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锻造好社区工作者这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让这支队伍真正“招得来、留得住、有奔头、能干事”,社区才能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