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出文明景 “约”出新风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7月3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马化彬与居民代表、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网格长围桌而坐,围绕如何将居民公约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展开热烈讨论……

这是定陶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定陶区将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规”出文明好景象,“约”出文明新风尚,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意识,以“小约定”激发基层治理“大能量”。

今年年初,定陶区入选山东省级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为此,区、镇街、村(社区)建立“党组织书记挂帅、全链条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其他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区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镇街、村(社区)成立了以党组织书记为组长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出台《定陶区省级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实施意见》,明确区直部门、镇街职责,健全“党委书记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专责推进、部门镇街协同落实”的责任体系,在全区形成党建引领完善提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良好氛围。区委书记韩耀辉带领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到马集镇、黄店镇、半堤镇、天中街道6个村(社区)调研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善提升情况,抓调度抓落实,明确区直部门和镇街职责,确保方向不偏移、资源力量不散,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区委社会工作部细化“调研摸底、方案设计、试点突破、经验推广、考核评估、巩固提升”等6步实施路径,聚焦组织保障、民主协商等关键环节,精准落实9项务实举措,制定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工作保障、信息汇总、宣传推广、督导评估等6项工作机制,梳理区直部门、镇街可提供项目资源6类25项60条,内容涵盖农技培训、农田水利、文化教育、法律支持等方面,按照“村(社区)点单”“镇街定单”“部门买单”“群众验单”的“四单”精准服务模式,形成“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动态优化”的闭环工作机制。

此外,区委社会工作部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建立“需求征集—专家会诊—实践应用”的多元参与机制,相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16条,本地实践使用12条,形成“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村规民约完善以后,村民自觉记在心里,红白事不像以前那么大操大办了,订婚彩礼钱也降下来了,广场舞噪声大和村民乱停车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家通过议事协商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高了。”马集镇袁堂村村民袁东民对村规民约带来的改变赞不绝口。

定陶区通过基层党组织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组织党员深入村(社区)调研走访,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341个村(社区)修订形成了内容丰富、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定陶区委社会工作部重点培育22个遵规守约示范村,修订完善了《定陶区村规民约范本》,收录22个优秀乡约画册。围绕“氛围营造、功能集成、群众参与”的目标,工作人员通过到各镇街示范村反复调研、听取汇报、现场查看等方式综合考评,确定袁堂村、闫楼村、南城社区等为全区首批试点村(社区)。同时,完善提升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漫画版、三字经、歌谣等形式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使群众一看就懂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以前大家习惯性只打扫自家的房前屋后,现在,街道、胡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村里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半堤镇半堤集村党委书记王宗民感慨道。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是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有效举措,是集聚民智、凝聚民心的重要抓手,乡村要美,美在村规;民风要正,正在民约。”定陶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胡天亮说。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立规矩”到“养习惯”,放眼定陶大地,一幅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通讯员 陈醒 王炜华)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