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万个志愿家庭深度参与、2600余场特色活动浸润心田、14万小时志愿服务温暖传递……在北京市通州区北苑街道,这些数字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八年深耕厚植、以“家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的生动实践。在这里,7.5万常住居民与1.1万家企业紧密相连,“家人同心、家事共商、家园同筑”的愿景正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现实图景。
14岁的林梦汐和12岁的林夏末,拥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他们是交通文明的“小小引导员”,在“遛弯儿计划”和“垃圾分类指导”中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的志愿热情感染了其父母:妈妈何洪颖成为楼门志愿者,负责文明清扫、劝导清理楼道堆物;爸爸林广策则作为自治队成员和楼门长,积极参与堆物清理、入户宣传等活动。这是北苑街道1.96万个家庭参与志愿服务的生动缩影。
发动“家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可追溯至2017年。面对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低的困境,北苑街道创新推出“宝贝计划”项目。“孩子是家庭的纽带,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动员家庭参与治理。”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从儿童视角切入,精心设计了“等灯等灯”文明交通引导、“社区‘留’学生”等寓教于乐的志愿服务活动。
令人欣喜的变化随之而来。从西关社区出发,途经通州北苑地铁A口至万达国泰路口这段距离,见证了“优秀志愿家庭”朱艺婷母子发起的“亲子捡跑团”的成长。一年时间,百场活动、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看着孩子在活动中越来越开朗,责任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家长也自然融入进来。”朱艺婷说。从文明守桶、遛弯儿捡拾,到旧物置换、慰问老人,母子俩从志愿“新人”成长为服务队的“老手”。
从需要家长“定闹钟秒抢”活动名额,到如今常态化深度参与,八年深耕,“宝贝计划”不仅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更以“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使辖区志愿者平均年龄从70岁降至45岁。
如何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北苑街道在实践中找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钥匙。“做好事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全家都更有积极性了!”何洪颖的感慨源于街道实施的“双向积分+”机制,将孩子的表彰放在学校、把社会礼遇给予家庭。志愿家庭参与“遛弯儿计划”、文明引导等活动获得的积分,可通过“和谐北苑”APP兑换230余家爱心商户提供的400余类服务。
何洪颖招募33号院志愿者组建“义务理发队”,联动热心理发师为老人服务;复兴南里社区第二网格党支部书记刘淑清则通过“三方协同办 有事您找我”,在施工方与居民间架起沟通桥梁,推动上下水改造顺利进行。3年间孵化出的上百个公益服务“微项目”,成为“家事共商、家园同筑”的鲜活样本。
据了解,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依托“和谐北苑”APP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以“家文化”为精神纽带,让“近悦远来 心向往之”成为北苑最动人的注脚。
(本报通讯员 胡海洋)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