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围绕应急和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搭建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党群联动、专业支撑、项目推动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实效“可感”、人心“可及”为目标,推进“有福之州 温暖榕城”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质效。
福建省福州市围绕应急和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搭建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党群联动、专业支撑、项目推动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实效“可感”、人心“可及”为目标,推进“有福之州 温暖榕城”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质效。
体系整合:
融入基层治理格局
政策引领明方向。福州市委将“有福之州 温暖榕城”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体系,进行制度性安排。在应急志愿服务领域,制定“一方案一办法一协调机制”,包括《福州市推进平战结合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福州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福州市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推动应急志愿服务有效纳入福州应急救援体系。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推出“一办法一计划一制度”,包括《福州市心理干预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心理援助热线特殊来电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聚焦重点领域和人群,构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机制。
党建引领强动员。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凝聚志愿服务力量。依托市应急管理局,打造“1+N”应急救援党建联盟,推动18家社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党组织共建。团市委牵头19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00余名专兼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健全“督导+专业社工+志愿者团队”的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机制,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力量向党组织汇聚、向青少年聚焦,形成服务合力。
专业提升: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打造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以政府部门应急救援人员为骨干、社会志愿者为补充。全市组建26支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吸引3200余名志愿者参与。成立市心理应急干预队伍,有队员53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比例达3∶1。
提升专业能力。市级层面每年开设应急预案建设、救援技能实操等课程,面向社会救援队伍开展技能集训,提升救援人员专业技能。举办心理援助热线技术、灾后医学救援技术、心理应急救援技术等培训班,提升队员专业知识,引导志愿者树立“以时刻训练、为奉献时刻”的理念。
落实专业配备。针对福州夏秋季多台风的气候特点,开展防汛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加大政府项目支持与社会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志愿服务团队完善装备设备,提升抢险救援能力。
实战运用:
转化为基层治理项目
守护生命显担当。引导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落水人员施救、失联人员搜寻等服务。2025年2月,福建省(福州)麒麟减防灾救援服务中心与社区签订“居民身边的急救专家”项目合伙人协议,着力打造“10分钟应急救援服务圈”,助力破解老旧社区应急管理难题。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24年来累计救助群众1600余人,被称为“深山飞虎队”。
守护心灵筑防线。把各领域志愿服务力量作为社会心理干预重要力量。全市通过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多条公益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与干预服务,每年服务超两万次,累计处理高危案例2500余例。搭建“福州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开展“心理大篷车”服务,让有需求者都能获得服务和帮助。
创新发展树典范。每年举办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设置应急救援、健康科普等多个项目类别。累计扶持培育涵盖应急和社会心理等领域的优秀项目177个,投入“温暖榕城”实践项目63个。涌现多个全国、全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其中,福建蓝豹救援队应急救援志愿服务走出国门,多次出色完成国际救援任务,展现中国精神与形象。
通过体系化整合、专业化提升和实战化运用,福州市的应急和社会心理服务志愿服务不断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有福之州”更加温暖、和谐。福州市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有福之州 温暖榕城”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贡献福州力量。
(福建省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