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牵手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今年以来,贵州省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紧扣“党建促会建、会建强党建”工作主线,创新实施“百会牵手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织全市100家行业协会商会与村(社区)结对共建,在乡村产业升级、就业增收、治理优化等方面构建“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机制,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激活黔北乡村振兴社会组织新动能。

协会搭台,点燃乡村“造血引擎”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茅天商会深入挖掘鱼泉村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重点村(社区)的产业需求,巧妙找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工作的“契合点”,积极投身“百会牵手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在产业帮扶、资源整合、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茅天商会积极探索“商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在水产养殖领域,商会推动鲈鱼养殖项目落地。该项目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通过科学化管理与生态化养殖,建成66亩标准化养殖基地,水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养殖产业链,实现“养殖+销售”一体化发展。目前,该项目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50余人,预计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

茅天商会党支部还牵头对接村“两委”成员,以党建联建破解土地流转问题,推动260亩南瓜、60亩羊肚菌、200亩天麻和党参等中药材、320亩百合种植产业落地,以“商会+基地+农户”模式书写乡村产业振兴答卷。

“我们正探索‘党建+产业+直播’新路径,计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车间,让鱼泉村的生态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茅天商会党支部书记向驰介绍道。目前鱼泉村已与3家物流企业达成合作,深加工项目落地后,产业链附加值将提升30%以上。这种“党组织领路、协会搭台、农户受益”的发展模式,正在遵义市各地区形成示范效应。

培训赋能,打造乡村“技能方阵”

“大家要充分认识此次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争当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进一步夯实肉牛养殖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钱斌在播州区的一次培训上讲道。

今年以来,遵义市播州区果蔬园林协会已主办5场技术培训活动,累计培训肉牛养殖、果蔬种植等专业人才2000余人。播州区果蔬园林协会、畜牧协会等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围绕法规解读、技术培训、发展研讨等主题开展采茶指导、养鸡技术交流等19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培育17名业务骨干成为志愿服务先锋,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人才与科技创新的基础。

播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引导21家会员企业制定用工需求清单,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采用“现场推广+线上推介”相结合模式,在结对村(社区)设立务工咨询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向村民广泛介绍各类务工信息,满足不同年龄、有不同技能水平群众的就业需求。截至目前,已帮助13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

多方共治,绘就乡村“善治图景”

红花岗区创新构建“民生实事+协会认领+跟踪落实”机制,借助行业协会商会平台,组织“乡村能人”会员企业家,召开“游村会”“助学会”“敬老会”,共商村庄建设、共谋产业发展。在凉水村,遵义市红花岗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会员田军的身影每周都会出现在村头巷尾。自协会与凉水村结对以来,田军已组织开展法律宣讲12场,协助化解土地纠纷5起,为村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50余次。目前,该区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业协会商会39个,其中8个已与村(社区)结对,立足专长开展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特色帮扶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遵义市红花岗区博济公益联合会的“爱心义剪”服务队,通过“专业服务+公益慈善”双轮驱动,正成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力量”。全省优秀志愿者蒋德兵37年如一日走街串巷,累计为上万名村民提供志愿服务。服务队秉持“博集众志,济惠民生”宗旨,积极投身乡村志愿服务。“我们联合协会开展‘银龄关爱’‘童梦护航’等6个公益项目,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帮扶物资价值40余万元。”联合会负责人范晓珊介绍。

“行业协会商会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建生表示,“我们将围绕‘红色圣地·遵心为民’品牌,持续深化‘百会牵手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本报通讯员 李宜宇 杨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