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工作人员不专业,专业人员紧缺”的“两难”问题,始于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呼声”,感于传统思维及工作方式的“惯性”。
“问题表面在人手,根子在机制。”西宁市委社会工作部打出一套“事权划分”组合拳,完善权责体系,让权责“对得上”、力量“沉得下”、社会“融得进”,为破解“两难”课题找到答案。
“社区工作者对消防设施标准不清楚,而消防部门人员紧缺,也为辖区安全埋下了隐患。”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党委书记严红新在一次调研中反映。“‘两难’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权责不清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打破‘惯性思维’,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西宁市委对破解“两难”问题分析出的深层次矛盾。
为此,西宁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启动破解消防治理“两难”问题试点,以消防领域为切口,直指“权小责大”“分工模糊”等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理念从“行政主导”向“事权清晰”转变。
“现在社区检查消防隐患,照着清单逐项核对就行,连灭火器压力值都标得清清楚楚。”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市场网格员手中的《消防事项社区检查手册》,厚度不足10页,却成为西宁市通过机制创新打破“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治理壁垒的关键钥匙。
在破解消防治理“两难”问题过程中,西宁市委社会工作部针对权责不匹配、分工不明晰、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制定《破解“两难”问题流程图》,清晰划分81条行业事权、24条街道事权和15条社区事权,归纳印发《社区消防检查要点》,让“疏导、指导、辅导、引导”这些职责变为破解“两难”的可视图。
“过去像‘打太极’,现在是‘打明牌’。我们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图解清单’,用白纸黑字取代口头协调,杜绝职责真空。试点以来,全区小型火灾同期下降50%。”城西区消防大队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街道组织8个不同行业的人员组成“综合工作组”,“综合查一次”就能完成消防、安监、市监等多领域检查,彻底改变“多头检查、重复执法”的旧模式。
“以前,各部门轮番来,现在‘组团服务’。行业重复检查减少近七成,隐患发现率却提升了。”胜利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宋吉永亮出数据。
以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模式,取代了以往社区单打独斗的“独角戏”来破解“两难”问题,是西宁市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创新成果。
破解消防治理“两难”问题试点工作引入“专业培训+社会参与”模式,由消防部门对社区工作者开展实操培训,物业服务企业组建“义务消防队”,商圈商户争当“安全吹哨人”,推动治理资源从“政府单一供给”向“社会多方参与”的转变,是解决“两难”问题的主要途径。
试点工作走出一条西宁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坚持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清晰权责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社会参与为支撑,有效推动职能体系重构、运行机制重塑、资源力量重组。
从“解决一件事”到“规范一类事”,从消防治理“两难”破题到全市推广“双解”实践,这场始于消防治理的试点经验,正以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向安全监督、市场监管等领域辐射,西宁市以权责清单划清履职边界,让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赵雪 通讯员 罗春妮)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