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肇源县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架起基层治理“连心桥”

赵献涛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聚焦社会矛盾风险前端防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建引领+人民调解+多方协同”路径创新,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3210”模式,绘就幸福和谐、平安稳定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3部门联动”,让复杂的事“协同办”

肇源县某合作社负责人苏先生手里攥着调解文书激动地说:“多亏了调解中心和法院,帮我解决4万亩水稻种植回收合同纠纷,让我没有破产。”

肇源县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中,从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不动产登记问题入手,由县委社会工作部和县委政法委牵头,建立人民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三部门统筹联办机制,对不动产登记、转移、继承、交易等环节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人民调解中心负责疏导劝导、释法明理,诉讼服务中心进行审查裁定,不动产登记中心即时登记出证,形成了纵向发力、横向协作、优势互补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逐渐延伸发展为“人民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属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提高了办事效率,肇源县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00多件,调解案件标的额近12亿元。

“2流程优化”,让繁琐的事“简单办”

家住北源社区王大爷手里拿着房产证笑呵呵地说:“老伴去世后,我要把房产分给孩子们,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外地,关于房产分配产生了矛盾,县里用视频进行调解,还出具了房产继承法律文书,解决了我的心病!”肇源县从关键环节入手,把原本非公证遗产登记所需要的材料核验、申请受理、公告、审核、登簿等五个环节,精简优化为“文书出具”和“登记出证”两个环节,有效解决了证明材料获取难、审查难等问题。

通过逐步拓展深化,肇源县对群众诉求前端受理和后端处办两方面流程进行多方位优化,在前端受理上实行首问负责制,群众反映问题只需“找一个人”;在后端处办上实行矛盾事项登记分类、流转办理、联合调解、事后跟踪全流程办理,形成一平台受理、闭环式办理模式,进一步减少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流程和手续。村民李某与钱某因耕地补贴归属纠纷持续两年未得到解决,后来两家共同走进调解中心,通过调解中心受理分办,县农业农村局确定法定承包人,所在乡镇政府、司法所等联动,运用“法情融合”模式开展劝解,实现矛盾纠纷“接诉即办、案结事了”。

“1站式办结”,让闹心的事“快速办”

“您先喝点水,有事慢慢说……”肇源县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大厅工作人员耐心地接待涉事纠纷人员,细心听取事件缘由。原来,某物业服务企业拖欠员工工资,涉案金额约190万元,涉及45人。经过调解中心联合劳动仲裁、法院、工会、信访等多部门进行“一站式”办公,成功化解这起薪酬给付劳动争议纠纷。

为高效解决矛盾纠纷,提升服务质效,肇源县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人民调解中心,增设引导受理、多元调解、指挥调度三个功能区,设有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人社5个常驻单位,城管、农业农村2个轮驻单位,住建、市场监管等23个随驻单位,实现人员“一窗口”合署办公和同址办公,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拓展,肇源县各乡镇(街道)采取“多中心合一”方式,建设集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信访调处中心于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纠纷共解、和谐共建,推动了基层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0目标导向”,让忧心的事“高兴办”

在推进“3210”模式实践中,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少耗时、减负担,肇源县提出“三零”服务目标。通过开通服务热线、建设宣传媒介,着力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申办率,实现了受理群众诉求“零距离”;通过精简环节、手续等解决办事时间长等问题,其中将不动产登记证书的办理时间从原来的21个自然日缩短至20分钟立等可取,节省了时间成本,实现“零等待”;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保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减轻办事群众经济负担,实现“零成本”。县总工会副主席王晓东说:“通过部门联动,工会设立诉求服务站畅通诉求渠道,先后代理职工仲裁和诉讼案件6件,提出法律意见78条,帮助调解劳动争议案件52起,追讨薪资355.98万元。”“3210”模式实现了减轻群众负担和提升行政效能双赢局面。

截至目前,大庆市肇源县将“3210”模式拓展至道路交通、医疗、教育、劳动争议、金融、商会、信访等多个领域,覆盖16个乡镇和19个社区,共建立调解组织181个,发展人民调解员1100人,通过持续探索与创新,不断提升人民调解的质效,实现事了人和,有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