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培训制度 筑牢人才队伍根基

汪海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出明确要求。《意见》出台一年多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大激励支持力度,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但社区工作者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在深化社区工作者培训上下更大功夫,突出针对性、增强系统性、注重实效性,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

强化需求导向,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社区“两委”专职成员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岗位职责、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培训内容应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通过“点单式”培训增强供需匹配度。然而,在以往社区工作者培训中不少是“大水漫灌”,没有做到因人而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破解这一困境,需紧扣岗位需求与能力短板,因需施教、固强补弱,采取“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模式,分级分类抓好培训,实现教与学深度耦合、学与用无缝衔接。

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必修课,组织社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政策法规作为基础课,做好政策解读,引导社区工作者深入理解“中国之治”与“基层善治”的内在联系、党建引领与多方共治的协同逻辑、高效治理与精准服务的实践要求,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举措。

将岗位知识技能作为专业课,对于社区“两委”成员应聚焦战略规划与领导力提升,课程涵盖社区规划制定、资源整合、治理协同、团队建设等内容;对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应围绕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展开,包括社区服务项目策划与实施、社区矛盾调解技巧、社会工作方法应用等;对于社区新入职人员培训重点应放在职业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引导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为民服务。

突出求实致用,系统提升培训质效

传统培训中的单向灌输模式,容易出现教与学的脱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培训工作中,要坚持务实管用,把“有形”和“有效”结合起来,既要“连天线”,也要“接地气”。

抓好理论授课,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围绕社区治理前沿理论、政策法规进行深入解读,帮助社区工作者了解社区治理的基本原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行业政策动态,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用好案例分析,收集挖掘社区治理典型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推演、解析、复盘,引导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养社区工作者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模拟演练,设置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矛盾调解等模拟场景,让社区工作者进行角色扮演,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锻炼应对能力。如模拟社区居民矛盾纠纷现场,要求社区工作者参与调处,通过演练掌握倾听、共情、协商等调解技巧,从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发挥阵地作用,推动社工站融入社区工作一体化运作,切实打通政策落地与群众需求的“梗阻点”,推动培训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此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观摩、经验分享、擂台比武等多种形式,组织社区工作者到先进地方考察,学习借鉴优秀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工作经验;定期举办“社区工作大讲堂”,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会方法的人教方法,营造以学促干、以干促学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武,以赛促学倒逼社区工作者丰富知识储备。总而言之,检验社区工作者培训质量和效果怎么样,关键一条要看培训对象有没有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完善培养链条,推动培训常态长效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工作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城镇化不断加速,居民需求日益多元,数智技术广泛应用,这些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工作者迫切需要持续加强学习,促进思想解放、知识更新、工作提质。过去那种“突击式”“碎片化”的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需求,只有搭建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才能与时代同步、与岗位相适。因此,全周期培训应贯穿社区工作者整个职业生涯。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应帮助他们快速了解社区工作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掌握必备的基础技能;在职期间的定期轮训和专项培训,应根据工作年限、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点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资深社区工作者的高级研修,应助力他们在专业领域深耕钻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递进式培训安排,让社区工作者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得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和成长机会。社工学院既要建好更要用好,应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深化校地合作,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培养和基层治理创新。同时,在培训全面覆盖的前提下,建立培训档案,直接与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挂钩,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

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需要多维度整体推进、综合发力。通过建立本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培训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切实筑牢基层治理的人才根基。

(作者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