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政务新媒体和应用程序等得到广泛应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悄然滋生,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能”,“指尖便利”沦为“指尖负担”。“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看似是新形式,实则是老问题,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是典型的不作为、乱作为,也是懒政、怠政的表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加重基层负担,摒除“指尖”之苦,才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指尖”之困
当前基层数字治理中出现的“指尖负担”呈现出复杂的异化特征。从工具属性看,部分政务应用程序正经历功能异化,从便民利器退化为数字台账。这种重复劳动不仅消耗基层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造成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考核机制看,“痕迹管理”异化为“数字表演”。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拍照等于干活”的畸形考核逻辑,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走访一次困难群众需在多个应用平台重复上传照片”,甚至出现“忘记拍照等于任务未完成”的怪象。这种“以痕论绩”的考核导向,使基层工作人员将大量的工作时间耗费在留痕上,而非实际服务群众。政务应用程序的“野蛮生长”与“僵尸化生存”这一双重悖论,生动折射出当前数字治理的深层矛盾。业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指尖“点”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基层工作人员要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带来的变化、得到的实惠。
数字治理不是给形式主义披上电子外衣,而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造成当前异化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一是部门主义导致“数据壁垒”丛生,与治理整体性需求形成对立。即缺乏统一的政务应用程序准入评审机制、数据共享强制性规范和实效考核标准,加之退出机制缺位,使得不少应用长期空转。这种制度缺位导致“指尖负担”陷入“清理—反弹”的恶性循环。其二是政绩观偏差,部分领导干部将“建了多少APP”等同于治理创新,把“粉丝量多少”混淆为群众满意度。这种“屏幕政绩观”背离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破局之道
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困局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既要构建刚性约束框架,也要提供柔性解决方案。
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需要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在准入管控方面,应建立政务应用程序立项听证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推行“一事项一系统”原则,杜绝多头开发、重复建设。在数据治理方面,需制定政务数据共享强制性标准,构建省级数据中台。建立数据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落到实处。在考核革新方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摒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重要保证,在深入调查研究、重视基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精细化、精准化考核评价办法。重构指标体系,设置“数字减负”专项指标。同时,需配套建立对“数字减负”成效本身的科学评估机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防止新的形式主义产生。推广“无感考核”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传统检查相结合,让基层工作人员从“留痕”中解脱出来。在容错保障方面,需细化数字场景应用,建立数字化改革容错清单,完善基层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为基层工作人员卸下“怕问责”的思想包袱。
技术治理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在集约化建设上,要推进“一云多端”架构,通过搭建统一政务云平台,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独立系统归并为标准化服务模块,实现“一次录入、多端共享”,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重复填报问题。在智能化应用上,要部署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文档处理系统。智能报表工具的应用可缩短数据整理时间,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但需警惕技术异化,建立“数字形式主义”预警指标。在安全化运行上,要按照国家最新网络安全标准,建立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的运行机制。既要打破数据壁垒,又要筑牢安全防线,在开放与保护间寻求平衡。
长效之策
清理“僵尸APP”和冗余工作群,建立使用效能评估机制,对月活跃度较低的政务应用程序和重复性工作群予以注销。系统归并功能重叠平台,重点整合党建、民政、社保等高频应用,建立统一服务入口。简化过度留痕要求,取消非必要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将工作截图、定位打卡等形式化考核项目列入负面清单。同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与中央网信办《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通知》形成政策呼应,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基层减负赋能成效持续巩固。
加快《政务数字化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明确数据权属和数字行政程序。推进“大数字治理”部门改革,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培育健康的数字行政文化,将数字伦理纳入干部培训体系,树立“实效优于形式”的政绩导向。建立“数字减负”成效评估机制,防止整治工作流于形式。
让基层工作人员摆脱“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实现从“技术赋能”到“价值重塑”的跨越。数字治理的本质不在于工具的先进,而在于制度的温度——既要打破“数据牢笼”的束缚,更要重建“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这既需要刚性制度划定数字应用的边界,也需要柔性机制保障技术的人本导向。彻底破除“考核—应付”的怪圈,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数据报表”转向“民生实事”,使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为民实践。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