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芬芳:从“追光者”到“引路人”

2025年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现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岑港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何芬芳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沉甸甸的奖章背后,映射出何芬芳“助人自助,共赴美好”的坚定信念,更回荡着她近二十载扎根基层、助残帮扶的点点滴滴。微跛的步履间,丈量的是她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忱,书写的是新时代社会工作者的最美答卷。

自强不息,绽放生命光彩

何芬芳患有先天性神经损伤,这影响了她的五官及右半身上下肢发育,让她自幼就承受着旁人异样的目光,也使她懂得了要比其他人更努力、坚强、乐观。回首来时路,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被爱包围的幸运儿。因为在父母的疼爱中,她学会了接纳;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她获得了勇气;在领导同事的关心、鼓励里,她找到了力量;在广大残疾朋友的信任中,她懂得了责任。这些爱的馈赠,让她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内心始终住着那个被温柔以待的“幸福小孩”。这份幸运让她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心灵的丰盈。

作为一名党员,何芬芳始终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同时,积极主动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培训、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残疾人朋友心中的榜样。2024年,她代表舟山市参加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竞赛,获得就业辅导员组三等奖。

履职尽责,当好引路明灯

2006年,何芬芳开启了社区服务生涯,从社区康复协调员起步,2017年正式成为岑港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残疾证申请、入户走访、信息更新、申报补贴、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这些琐碎却关乎民生的事情构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做好这份工作没有捷径,唯有笨办法。”每拿到一本新办理好的残疾证,何芬芳会根据上面的残疾类别和等级,先把残联的政策对号入座过一遍,再通过走访了解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需求。遇到重残、一户多残、家庭无固定收入的,她会把他们带到民政救助员那里咨询是否符合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救助,而卫健部门的“长护险”等政策,她也会提醒他们去申请。她觉得,不能局限于残联的政策,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关注各部门的政策,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目前,岑港街道共有残疾人1300余人,何芬芳和同事通过入户访视,及时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精准服务。

精准分类,提质助残事业

何芬芳立足助残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系统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康复救助等工作提质增效。

康复服务方面,何芬芳根据每名残疾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近年来,她帮助43名困难、重度残疾人申请房屋无障碍改造和净居亮居服务项目;为精神残疾人申请集中治疗16人次;帮助10余名肢体残疾人开展集中康复治疗。20余名肢体残疾人享受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补助,申请配发助听、助行等辅助器具近400件。

就业帮扶方面,何芬芳深知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她积极推行“培训+就业”模式,每年组织残疾人参加市、区残联及联合街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余人次,向辖区企业宣传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推出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同时,推进“残疾人之家”帮扶性就业,通过设立手工创作点,推动残疾人手工作品走入大小集市。

权益保障方面,何芬芳依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等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及时申报“两项补贴”,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生活兜底保障,做好重残、特困残疾人家庭的定期补助和临时救助工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报社保补贴,解决残疾人后顾之忧。

微光成炬,激荡志愿能量

作为岑港街道助残服务志愿队队长,何芬芳积极投身于街道志愿服务,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礼仪宣传等志愿活动100余次,在舟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贡献残疾人的力量。

何芬芳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岑港特色的社会助残服务模式和志愿助残活动,努力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助残工作,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扶残助残行列,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

同时,何芬芳也积极帮助辖区内残疾人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让这一特殊群体能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拓展生命宽度、提高生活质量。“很多残疾人朋友有自卑心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群体树立起对生活、对自己的信心。不同人生、一样精彩,相信他们也能为自己开拓崭新的人生之路。”何芬芳说。

新征程上,何芬芳以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用自强不息的精神默默谱写着她从“追光者”到“引路人”的人生之歌,用她的事迹激励更多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