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苏超”联赛期间,在多处点位为前来观赛的球迷提供文旅推介、交通指引、秩序维护等精细化服务;在“社区志愿服务集市”上,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义务剪发、家电维修等公益服务;在中高考考点设置“爱心志愿服务站”,为考生及家长提供防暑饮品、考试文具等应急保障服务……从重大活动现场到民生服务前沿,“志愿红”已成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温暖底色,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上午十时,刚送完件的快递员葛俊标来到新海街道富强社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集市”,凭借手中的红韵·暖“新”通卡,他享受了日用品半价购买、免费理发和义诊服务。活动现场,不少居民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协助维持现场秩序、分发宣传资料。
“干我们这行常常忙得脚不沾地,现在送件间隙就能理发、买东西,还能歇歇脚,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们心里暖暖的。”葛俊标一边理发,一边笑着说。
这暖心一幕正是海州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集市”的缩影。海州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设立由海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各社区配合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集市”,组织多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摆摊设点”,将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供给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对接、高效传递。秉持“精细微”的服务理念,海州区通过“群众点单、街道派单、部门接单”的服务模式,汇聚多部门合力,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形成了“党建+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海州区出台《“大美海州 益心向善”建设工作方案》,围绕队伍建设、部门联动、组织培育、阵地提标、品牌打造等五大体系建设,细化分解了27项具体工作任务,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以党建引领凝聚各单位力量,协力推动海州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高效开展。该工作方案要求,各相关单位要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压实主体责任链条,细化务实工作举措,强化统筹协调,高效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压茬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海州区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体系,在7个试点社区建立“共创实验室”,搭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服务资源深度融合的平台。建立“项目孵化池”分类培育志愿服务工作机制,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形成需求收集、项目孵化、服务落地、效果跟踪的完整链条。目前,已孵化“巷理事”等4个志愿服务品牌,涵盖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已吸纳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入驻,整合17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600余名志愿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件,形成“专业社工督导+志愿者执行”的协作模式。
为促进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向“整体联动”的转变,海州区积极拓展合作网络,与本地高校联合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借助高校的专业资源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此外,海州区还充分挖掘新就业群体的志愿服务潜力,通过“组织化整合+专业化赋能+暖心化激励”三维驱动模式,鼓励新就业群体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今年以来,海州区着力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构建“全龄友好型”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开展“银龄传承”系列活动,组织老年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结成帮扶对子。老一辈通过言传身教,将志愿精神传递给下一代;青年志愿者通过智能手机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在线医疗挂号、反诈防护知识等技能,形成“银龄传薪火、青春暖桑榆”的良性循环。
连云港市海州区善行天下志愿者协会会长牟维信表示:“作为一名‘银龄’志愿者,我将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海州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单新文表示:“下一步,海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统筹协调志愿服务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常态化’升级,为建设更温暖、更美好的海州贡献志愿力量。”
(本报通讯员 滕昆甫)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