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似故乡 高飞有方向

新就业群体具有流动性强等特点,其中有不少流动党员、隐形党员。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聚焦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服务难到位等问题,探索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有序、有学、有为的有效管理方式,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始终“在线”。

42岁的李师傅有着近20年党龄。2023年,他从老家河南省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兼职网约代驾司机,“每天在路上跑,对哪儿都很熟悉,但怎么找到党组织让我犯了难。”

李师傅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区建立了270余个“暖蜂驿站”,在每个驿站内放置了流动党员报到码,通过一键扫码找组织,织密了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阵地网络。

新就业群体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关键在于建立动态化、精准化的覆盖机制。

把党员找出来是第一步。为了让零星分布在各企业、网点的新就业群体党员都能“回家”,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平台企业、网点站点、从业人员、党员信息“动态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实施“归巢计划”,引导流动党员到社区报到,纳入属地党组织管理。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开展“动态摸排+发动新就业群体党员报到”的“双向联系”工作,多渠道“喊党员回家”。

党员找到了,情况摸清了,但新就业群体流动大、工作地点分散,服务管理工作怎么做更有效?

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古渡街道瑞士城“骑士驿站”内,几名快递员围坐在桌前交流“跑单秘诀”。这个大约有200平方米的驿站,既是新就业群体的“歇脚地”,也是秦都区激活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红色阵地”。驿站墙上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党员学习教育的视频,方便新就业群体党员在休息之余学习。

针对新就业群体中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参与难、作用发挥渠道少等问题,秦都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总站—分站—微站”三级服务网络,依托1个总站、2个商圈分站和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微站),构建全链条管理、全维度培育、全周期服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有效实现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

各地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线上线下开展组织生活,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江西省上饶市推动新就业群体党组织与相邻区域传统领域党组织构建毗邻党建共同体,推行活动阵地共建。抓住货车司机“在路上”的职业特点,湖南省岳阳市建立“货车司机红色之家”微信群,推送道路交通法规、司机先进事迹等资料,让党员司机在闲暇时参加“云”上组织生活。河北省张家口市建立流动党员“双线联动”学习机制,由所在县区行业党委、行业管理部门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线上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流动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下每月组织集中学习和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针对合法权益难以保障、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等问题,如何让关爱服务可持续,让“异乡客”变身“自家人”?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建立“新就业群体—党员—流动党员党支部—行业党委”诉求表达直通机制,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意见箱等渠道,及时收集新就业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合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解决。

聚焦“流而有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星桥街道组建新就业群体先锋队,聘任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担任社区“移动网格员”,探索“随手拍、即时报”工作机制,打造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中流动党员作用,探索建立“三同”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与本地党员同学习、同活动、同服务),组建“流星汇”综合党委,开展党建活动,进一步带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生活。

(本报记者 李梦丹)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