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协调机制作用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会客厅)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以来,省市县三级逐步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本期我们就如何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这一话题,邀请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专家等展开讨论。

主持人: 赵 雪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王 辉 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

      郝显军 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徐法贤 山东省济南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刘红星 湖北省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宋建春 江苏省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郭 祎 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建机制 强统筹

主持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重在发挥党建统筹协调作用。各位嘉宾认为,应如何发挥好协调机制作用,凝聚各方力量?

郭祎: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原本分散在各党委、政府部门的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等工作内容统合到一起,有效加强了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有效化解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等现实问题,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凝聚基层治理最大合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打破原有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以往基层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能更好地凝聚党政、群团、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多方力量有效协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等队伍的指导与支持,推动其在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可以在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参与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可以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引领带动、服务群众等职能,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基层各群体需求、更好地解决群众诉求,以推进治理体制机制、载体和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宋建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面广量多、点密线长,有的工作协调难度大,需要高位统筹;有的工作比较具体琐碎,多个部门协调好就能推进解决。

苏州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以下简称协调机制)重在促联动、聚合力、解难题。出台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将30家市级相关部门纳入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分层建立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召集人会议、专项工作组工作会议等4项会议制度,精准发挥不同层级议事协调的职能作用。在协调机制框架内,设立网格治理、基层平安建设、资源下沉、基层智治等7个专项工作组,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按照基层报、部门提、舆情判等方式,全方位确立工作重点。将超出基层职责或能力范围的问题及时报送给协调机制会办共解。推动相关部门结合本行业、本领域基层治理重难点任务,设立年度重点项目,细化分解工作目标、重点举措、所需资源等。

推动县级层面同步设立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层面参照协调机制有关做法,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等方式,定期研究属地基层治理问题。强化定期调度和督促指导,通过跨级联动、提级处办、直达基层等办法,对各地工作情况开展追踪问效。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工作报备制度,对涉及基层治理的有关文件和举措,明确要提前与协调机制沟通衔接。

郝显军:区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要坚持区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专班具体推进、部门街道联动落实、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整体思路,切实发挥好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作用。

建强一个平台。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为载体,充分发挥协调机制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督导落实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引导街道、部门有序参与,推进各项资源有机融合。

促进双线协同。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加强街道、部门合作与协同,形成条块协同、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下沉基层,加大经费、用房、服务设施等统筹保障力度,确保基层有权、有钱、有人服务群众。

推动多点突破。发挥协调机制各项专班、联席会议等工作机构作用,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健全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动态调整制度,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破解街道职能定位不清、权责失衡、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坚持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全面实施“智网实格”建设,优化“品质社区”建设。

强机制 求实效

主持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成立以来,各地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辉:黑龙江省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在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由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分别任总召集人、副总召集人,29家省直相关单位为成员,合力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在统筹运行上,通过建立定期会商、跟踪督办、专题调研等工作机制,加强了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同步指导市、县两级全面建立由党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的协调机制,构建了各级党委强力推动、责任部门横向互动、上下一致同频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制度规范上,省级层面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意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2025年工作要点》等制度清单,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提供指导遵循。

在任务落实上,加强社会工作体系先行先试和创新探索,确定部分县(区)、乡镇(街道)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特殊区域和边疆治理等重点工作,指导各市(地区)挖掘超大社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推动需移交的347个农垦社区全部完成移交,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奠定坚实基础。

徐法贤:山东省济南市委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双十”行动计划为抓手,锚定“让群众生活更美好、让基层运转更高效、让城市运行更安全”目标,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研究确定年度工作任务。

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以来,济南市侧重抓点带面、提标育强,聚焦推动基层党组织统筹力、骨干队伍战斗力、数字赋能生产力、工作机制协同力这些基层治理关键要素,“四力”提升并举,重点在促规范、提标准上求突破。2025年,更加注重巩固深化、全域提升,针对当前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群体,条块结合、系统施策,努力在强引领、提效能上取得更为广泛、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刘红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跨越层级多、涉及部门多、涵盖主体多。湖北省荆州市统筹建立市、县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委(县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完善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联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优势。

建强组织,延伸治理触角。全覆盖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协商和监督评估机制,充分挖掘群众潜力。全方位优化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洪湖市治理优化和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示范创建工程,推动各县(市)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促进全域治理水平提升。

减负赋能,破题权责失衡。制定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建立村级事项准入机制和监管制度,整合解散工作群组,精简村(社区)挂牌,从源头防止基层任务“超纲”。开展“六必查”工作,常态化征集减负问题线索,严查督检考、借调干部、权责不清等问题,指导市直部门汇编工作指引,让基层减负有据可依。

招引人才,培育治理雁阵。加大力度招聘社区工作者,优化“选育管用”培养链条,探索建立后备人才库,推动社区工作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统筹推进“四岗十八级”整体改革,优化薪酬体系、考核办法,实现提能增效。联合高校共建荆州市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学院,开展基层研究和人才分类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等队伍专业素质。

用机制 解难题

主持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成立以来,主要围绕哪些重点内容开展工作、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

王辉:黑龙江省委坚持大抓基层、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在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确定7个方面58项工作任务,并纳入省委重点督查事项。省委组织部、省委社会工作部等8家省直部门联合开展3轮蹲点调研,对13个市(地区)进行全覆盖督导问效,形成问题清单反馈给责任部门、责任单位,督促建立整改清单台账,并下发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政策工具和典型案例》,推动解决基层力量不足、资源下沉不够、阵地建设水平不高、权责事项不明等基层关切的问题。实现全省每万城镇常住人口社区工作者配备比例达到18.9人,社区工作者待遇基本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5倍。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项清单”,与省委办公厅建立规范性文件涉及村(居)委会工作事项的评估审查机制,累计清理村(社区)不规范挂牌9.07万个,进一步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大力纠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任意摊派等问题,着力从源头上减轻村(社区)工作负担,让基层工作者从纷繁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时间和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郝显军: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加强新建居住小区的服务管理与主动治理。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新建居住小区密集交付,由此带来的诉求工单大幅增加、诉求高频集中,且由于属地与部门职责交叉,依靠基层解决存在困难。按照区委部署要求,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开展专项研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组织走访调研、会商研究,2024年底印发《石景山区新建居住小区主动治理工作指引》,为全区破解新房交付中各类难题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各部门主动履职尽责,属地街道全力配合,共受理新建居住小区相关诉求1744件,较2024年度的5408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动治理成效明显。

另一方面,健全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推进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发挥实效,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多部门和各街道深入调研,印发《石景山区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工作机制运行规范》以及评价细则,有效解决涉及多领域、反复诉的难题;建立“七步工作法、首办责任、一哨一评”机制,实现条块双向评价、责任共担;对解决难度大、周期长、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强化接诉即办五大专班、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例会作用,逐层推动难题破解;将“吹哨报到”作为接诉即办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吹哨报到”不力街道或部门的督办约谈机制。截至目前,街道“吹哨”能力、部门“报到”水平、街道部门协同联动效能有效提升。

徐法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心在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济南市统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建设示范点79处,使城乡社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功能分布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联合23个市直部门发布首批12个共建活力社区品牌项目,建立泉城活力社区共建项目资源清单发布机制,涵盖青少年服务、社区关爱、红色物业、健康科普等领域,畅通市级资源下沉基层“绿色通道”。推动各类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挖掘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居民骨干成为“社区主理人”,涌现出“规心睦里”社区规划师等5个市级重点推介项目,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等阵地资源,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涌现出章丘区“百脉银龄”老干部志愿服务调解团10名退休民警志愿者活用“六尺巷”智慧,化解王白社区水表池纠纷等一系列典型案例,去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6万起。

宋建春:以苏州优化网格服务管理工作为例。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全市不少网格存在概念泛化、划分不精、设置随意等问题,难以应对基层治理中的新形势、新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网格服务管理工作。但网格涉及组织、社会工作、政法等多部门,涵盖人员管理、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等多类事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注重发挥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作用。一是强化高位推进。由市委副书记牵头召开网格工作专题会议,全面听取问题困难,细化拆分推进任务。由市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政法委三家牵头设立工作专班,既分头做好网格设置优化及网格党组织建设、网格事项准入及社区工作者管理、网格治理平台运行等工作,又强化日常联动,共同承担网格工作面上职责。二是强化条块结合。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优化全市网格管理服务的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地区职责分工。按照“多格合一”要求,由各部门对条线网格进行摸排梳理、整合优化;推动网格员归口管理,进一步压实县级市(区)、镇(街道)的属地责任,做好政策指导、业务培训和服务支持。三是强化跟踪督导。定期调度网格工作进展,切实把握工作节奏,对规范网格设置等已经明确的任务加快推进,对网格员队伍管理等工作审慎推进,对上级还在统筹谋划的工作做好筹备,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复杂情况及时提交协调机制研究决定,确保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