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力四化” 谱写“衡阳群众”志愿服务新篇章

刘云

湖南省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便利化、品牌化建设,深入开展“友好雁城 志愿同行”活动,持续擦亮“衡阳群众”志愿服务品牌。

聚焦党建统筹引领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机制先导。衡阳市出台志愿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和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37个市直单位参与的志愿服务协商机制,健全完善政策、资金、阵地等保障措施,构建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负责、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群团组织和行业组织支持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党员先行。实行在职党员“双报到”,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共有党员志愿服务队伍1285支、92.3万人,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62.7%。在广大党员力量的带动下,全市已发展志愿服务队伍7348支,形成由1个市级联合会、22个志愿者总队、多个村(社区)志愿者分队组成的“1+22+N”志愿服务矩阵。

阵地先建。建成市级志愿服务孵化基地,设立项目援助基金,孵化公益组织15家。目前,全市已创全国优秀志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各1个,省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7个、优秀社区10个。

保障先到。设立全省首个“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站”,全年妥善解决志愿者权益纠纷12起。每年为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20万元,为800余名四星级以上志愿者提供免费体检、节日慰问等礼遇。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4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2%,常年活跃度为61.4%。

聚焦有求必应战斗力,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

重大活动出新出彩。全市聚焦重点工作、重要时段,先后策划推出“当好东道主 喜迎旅发会”“情暖雁城·志愿同行”“3.5学雷锋暨友好雁城·志愿同行”“雁城夏风凉·志愿沁心甜”等系列活动9126场次,惠及群众135.6万人次。例如,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开展“衡阳群众在行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文明创建我先行”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10万余场次,为衡阳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挥重要作用;聚焦“文旅兴城”,在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衡阳马拉松、春季环城赛跑等重大活动中,3000名“红马甲”化身“城市向导”“文化使者”,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1.6万名志愿者构筑起“流动长城”,以“零差错”的保障赢得“百分百”赞誉。

重点群体用情用力。关注“一老”,服务银龄群体,全年为老人免费送餐3.2万人次。关注“一小”,招募5445名“爱心妈妈”志愿者,结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7509人,实现“微心愿”1.8万余个。关注“一新”,发动1.25万名爱心人士组成“爱新联盟”,捐赠休息床位(沙发)9000余张、充电设备2553个、书籍8000余册,为5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去“爱心”慰问金及物资37.8万余元,解决229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入学问题。

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围绕应急救灾、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救在身边”“衡阳绿·雁水清”等具有衡阳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回应社会多样化需求。例如,全市共青团系统先后培育“青春环保志愿服务队”“青春文旅志愿服务队”“青春应急消防救援”等志愿服务队伍450余支,2024年开展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暖冬关爱行动、生态环境保护、防汛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40万人次。

聚焦群众需求保障力,推进志愿服务便利化

织密便民“服务圈”。全市依托各类公共场所、服务设施、景区景点等,因地制宜设立志愿服务站点3900余处,实行志愿服务组织与村(社区)双向联系,推进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下沉,大力开展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

服务基层“细而实”。推行“微心愿认领”“错时服务”等模式,将社区基层志愿服务与群众生活融合在一起,志愿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助老扶幼、文明劝导等“小而精”任务,有效满足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数字赋能“一键达”。开发“衡阳群众”APP和微信小程序,实现志愿需求发布、服务认领、时长记录全流程数字化,志愿者可随时查看并“抢单”参与,实现“指尖预约、精准对接”。

聚焦特色项目影响力,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

培育品牌队伍。实施“头雁”工程,多次召开志愿服务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全市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者领域学习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专家开设“志愿学堂”200余期,覆盖骨干志愿者2.3万人次,培育省级“最美志愿者”16名。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融合,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投入志愿服务的占比,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达1764人,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衡阳市模范好人”“蒲公英”“蓝丝带”等4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

打造品牌项目。“十送乡亲”等10余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项目。例如,“雁回衡阳”项目吸纳1896名高校学子,组成36支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开展艺术课程、课业辅导等活动,年惠及乡村留守儿童超3000名;市公安局与市委社会工作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打造“衡阳义警”项目,推动社区党员、新就业群体、热心群众等12.1万名“衡阳群众”主动参与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处,打造“平战结合”的群防群治力量,成为衡阳社会治理的新名片。

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云端+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线上在“衡阳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衡阳广电开设《志愿雁城红》专栏,发布志愿服务典型宣传90余次;线下征集优秀志愿服务和优秀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案例事迹235个,并进行集中宣传,传递向上向善的榜样力量。今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2个典型荣获湖南省志愿服务先进,“衡阳市模范好人”志愿服务队、雁峰区白沙洲街道白竹皂社区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作者系中共衡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