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家乡党组织,我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凌云社区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找到了第二个家。配送路线每天都在变,但服务群众的坐标永远定位在党旗下……”这是外卖骑手陈绍文写给家乡党组织的一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体现了钱塘区对新就业群体党员管理工作的质效。
钱塘区作为外来人口集聚区,新就业群体超7000人,有不少“口袋党员”、流动党员。为把他们凝聚起来,钱塘区创新“五到·十法”,实现新就业群体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何为“五到·十法”?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运用‘行业先行法+网格联动法’把流动党员找到,‘政治关怀法+友好服务法’将组织关心带到,‘党性教育法+业务融合法’落实组织管理周到,‘组建队伍法+及时反馈法’鼓励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到,‘积分激励法+量化记录法’让评价详实送到,以‘五到·十法’将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团结起来,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钱塘区根据新就业群体类别分别成立互联网、交通运输和邮政快递、网约配送、直播(电商)等四个行业党委,各行业管理部门通过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的“行业条线”式走访摸排,各街道属地通过进社区、进商圈的“网格化”走访摸排,主动找到流动党员。
“扫码3分钟就可以找到组织!”陈绍文走进“钱塘小哥之家”,扫描“浙里流动先锋码”主动报到,依托“扫码建档—系统比对—属地建档”三步骤,实现组织关系云端转接,迅速找到“线上的家”。
陈绍文已是白杨街道网格员在每周三“红色家访日”走访中摸排到的第3名流动党员。
钱塘区在“小哥驿站”、文明实践站、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设置流动党员线下报到点,配备工作人员,构建起流动党员主动报到矩阵。
“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我们建立了党员动态台账,与各行业党委、各属地街道定期同步更新台账,防止流动党员失管、漏管。”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钱塘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为导向,推出新就业群体党建领“新”铸魂、爱“新”畅行、暖“新”帮扶、强“新”共富、安“新”守护、扬“新”激励的“六新行动”,全面构建友好驿站、友好医院、友好街区、友好小区、成长课堂等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服务矩阵。
为让新就业群体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钱塘区实施“五个一”措施:针对新纳入管理流动党员,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开展一次书记谈话,组织一次见面会,发放一张党员联系卡,赠送一套政治生日礼。
“这里有换电柜,有躺椅,政治生日还会收到电子图书卡!”正在义蓬街道“义家人小哥之家”参加主题党日的骑手党员李禹帆说,“礼物虽小,但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党组织的温暖。”
钱塘区创新“党性+业务”双轨教育模式,在配送驿站、“小哥之家”等阵地配备红色书籍;市场监管局分片区组建骑手微信群,常态化推送包含重要会议精神、交通法规、市场动态等内容的“班前一刻钟”学习资料;人社局、工青妇组织向新就业群体免费提供“青年夜校”“蓝领成才课堂”等技能培训课程。
“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出现了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已经是中度中暑了,要立刻寻找阴凉处、降温补水并求助……”这是钱塘区近期为保障新就业群体健康,在固定主题党日开展的应急救护专题培训的一幕。
钱塘区组织卫健、住建、交通、公安、教育等行业管理部门每年领办1次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主题党日,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职业安全、权益保障、法律常识、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等主题建立骑手成长课程体系。
路上,发现窨井盖冒大量油污问题随手拍下上报,发现失智老人在街头游走拍照上报位置……今年4月,河庄街道组建“江城哨兵”,4位党员骑手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积极号召身边同事一起参与。
钱塘区根据骑手工作特点,以“碎片化时间参与、低门槛、即时反馈”为原则,组建“骉骉义警队”“凌云红骑手”“江城哨兵”“隆心志愿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新就业群体反映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等问题,相关区域网格员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落实解决,形成闭环。
钱塘区创新“服务—积分—回馈”闭环机制,通过《先锋小哥服务纪实表》动态记录服务数据,形成“量化—累积—激励”管理链条。积分可兑换技能培训等资源,也可参评“先锋之星”。
如今,11封从钱塘飞向各自家乡党组织的“红色家书”正传递着新就业群体党员的心声:“杭州也是我们的家!”
(本报通讯员 杨柳)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