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残助困一线,以真情陪伴传递人间温暖;在基层治理前沿,贴近民生需求、回应群众期盼……在享誉中外的“天马故乡”——甘肃省武威市,“志愿红”已成为这里最鲜明的底色,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深厚的人文温度与蓬勃活力。
武威市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召开全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会,成立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市委宣传部等42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天马志愿·爱心武威”志愿服务品牌,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12+N”工作模式,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12项年度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由各县(区)各部门单位结合职能优势,聚焦“一老一小一新”、残疾人等群体,开展N项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确保服务不间断、温暖常相伴。
武威市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天祝藏族自治县祥瑞社区“店小二”帮帮队通过“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做好小服务、开展小活动、传递小关爱、宣传小榜样”的“六小”精细化服务模式,围绕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惠民政策、组织文化活动、移风易俗实践等领域重点发力。
今年以来,武威市立足社区实际,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大力推广“菜单式”服务,分类别分层级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持续推出服务清单,推动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村)“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实现需求供给有效对接。
凉州区东大街街道开展“服务群众零距离”志愿服务活动,多部门单位在社区设立临时服务点,为居民办理业务、解读政策、开展义诊、宣传反诈知识。活动还延伸开展“结对关爱”行动,志愿者与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定期提供生活照料、代买代办、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让关爱落到实处。
“退休了能为社区出份力,心里很踏实。”东大街街道雷台社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员王阿姨说。
这支由退休党员、居民骨干组成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文明出行劝导、小区安全隐患排查、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以耐心换理解、以热情换信任,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帮手”、居民信赖的“贴心人”。
向片区内的用电客户发放爱心服务卡,24小时开机义务为客户解决用电问题;定期到孤寡老人、残疾人家中问需送暖……“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国网甘肃电力“黄河之滨”志愿者服务队武威供电公司名誉队长杜志虎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志愿服务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冷暖,用真情架起连心桥梁,凭借“红马甲、微信群、工具包”三件“传家宝”,先后组建“小蚂蚁爱心团队”“杜志虎‘电’滴爱心”志愿服务队,聚焦特殊群体需求,精准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40多户,为他们送去温暖。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杜志虎只是武威市33万名志愿者的一员。从社区邻里互助到大型赛事服务,从环保公益行动到关爱特殊群体,志愿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引导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志愿红’成为武威最亮丽的风景线,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贡献志愿力量。”武威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姚才伟)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