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锻造社区治理铁军(工作实践)

马友学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锚定“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闭环,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多维度拓宽人才蓄水池。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名的标准,足额配备1262名社区工作者。在招聘机制上打出“组合拳”,设置部分岗位面向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招聘,对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加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社区。同时,做好后备人才储备,确保力量充足。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新人时按照1∶3比例入围面试。凡进入面试未被录用的报考者,作为后备人员进入社区工作者储备库(保留一年),社区工作岗位出现空缺时,按综合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并通过体检后依次递补上岗;另一方面,推动社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培育储备了一支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佳、干事能力强、服务意识好、队伍结构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为基层治理储备“生力军”。

立体化搭建成长快车道。以“导师带徒+精准培训+实践淬炼”三维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工作者从“单一型”向“全科型”转变。组建由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资深社区工作者、优秀网格长等组成的社区工作人才“导师库”,对社区“两委”储备干部、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培养,教授矛盾调解等实战技巧。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科学安排岗前培训,通过“社工大讲堂”“治汇西湖”平台等对在职社区工作者提供培训。今年培训已覆盖3846人次,实现参训人员理论与实务双提升。推行“全岗通”制度,通过错时服务、上门走访、技能竞赛、案例展示等方式,让社区工作者在“一站式受理、全科式服务”中锤炼本领。

规范化织密管理责任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考核+日常+帮扶”的立体管理体系。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考核办法》《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等文件,为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在日常管理中推行“双50%下沉机制”,即各社区每天至少50%人员下沉网格,每名网格员至少50%工作时间用于走街串巷,做到力量下沉、服务下沉。依托“治汇西湖”平台,明确社区工作者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日常动态管理;打造“AI社工”为社区工作者实时提供业务支持,开设24小时“数字社工”,实现服务“不打烊”。针对力量薄弱的社区,逐个社区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标准整顿台账,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并组织考核验收评估,2024年完成两个社区党组织整顿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精准化激发队伍内驱力。通过“物质激励+政治荣誉+减负赋能”组合拳,让实干者有奔头、有干劲。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聘街道事业编制人员,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参与省、市、区级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等荣誉评选,增强职业荣誉感。2024年以来,1名社区工作者进入街道领导班子、4名社区工作者被聘为事业编制人员,18人成为“两代表一委员”。大力推进减负赋能,严禁随意借用社区工作者力量;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持续发挥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作用,增强社区工作力量。

制度化打通出口“微循环”。建立“程序规范+能上能下+末位淘汰”的退出机制,保持队伍活力。明确9种不适合情形的退出标准,由街道党工委集体审议、部门审核后规范办理退出手续,对选任人员依法免职。推行“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优秀社区工作者优先纳入社区“两委”班子选拔或充实至社区后备人才库重点培养;对工作推进不力、群众认可度低,或存在履职能力不足、担当意识薄弱等问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予以提醒、谈话、批评教育,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及时启动调整程序。2024年,2名能力不足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转为普通工作人员,6名履职不到位者被辞退,形成了“能者上、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作者系中共南昌市西湖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