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街区成港湾,不止一餐一饭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的荣科路上,一间蓝色小屋亮丽又干净。这里是供外卖骑手休息的“聚蜂驿·红色加油站”,也是该镇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的缩影。

针对荣科路商铺多、新就业群体聚集等特点,张江镇通过服务、社群、环境、治理等措施,让街区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港湾。

在街区内,荣科路上的商户加入暖“新”商户联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快速取餐、错峰就餐、平价用餐、店内休息等便利和优惠。在驿站内,通信企业、银行等提供网络信号覆盖等服务,张江、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联合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公益体检、健康证优惠办理等服务……

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治理过程中,友好街区建设成为各地服务管理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党组织统筹资源、街区承载服务、群体双向参与的区域生态,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为“治理伙伴”。

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不断完善友好街区建设,在打造温馨舒适的“休憩湾”基础上,还探索建立“新就业群体服务专班”。这个由美专校社区党委书记、新就业群体代表、物业协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专班,主要协调处理外卖骑手进楼难、停车难、换电难、如厕难等问题,“点对点”帮助新就业群体纾解困难。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海创社区是宁波市单体最大的融合型商住社区,常住居民2万余人,辖区内日均外卖订单数超3000单,活跃外卖骑手达300余人次。围绕辖区内商业街区范围,社区定制“六大类18项”友好街区服务指引。其中,为帮助初来乍到的新人骑手尽快熟悉路线、快速找到目标配送客户,社区党委联合物业服务企业设置引路岗,组织经验丰富的门岗志愿者担当“引路人”,同时小区各门岗还提供配送箱托管服务。当新人骑手首次派送时,会有专人全程陪同,耐心介绍各个楼栋分布位置、门禁规则、车辆停放要求等,让新人骑手派送之路顺畅无忧。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辖区的西北国际茶城附近,有一处快递员、外卖骑手专属的停车区域。走进茶城一楼大厅,在醒目位置挂着一张“骑手地图”,几十家商户的详细位置让骑手一目了然。“有了专属停车位和‘骑手地图’,我们每单的配送效率能提高不少,非常方便!”有外卖骑手说。

西安市新城区人口密度大,商场、批发市场云集,对外卖骑手的需求量也大。去年以来,长乐中路街道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住建局指导下,围绕新就业群体服务需求,凝聚各方资源着力打造骑手友好街区。

友好街区不仅解决新就业群体的物质需求,还关注其情感需求、发展需求与社会价值需求。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中市街道凭借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辖区资源,融合“非遗体验生活馆”“红街书屋”等文化载体,创新“文旅+服务”机制。同时,结合红色教育基地设计定制化培训课程,设立“小哥友好学堂”,为新就业群体提升技能搭建平台。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开展以新就业群体为专题的党员服务市集,通过“书记面对面”摊位收集权益维护、行业治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诉求。街道上林社区和企业还共同开展巾帼赋能活动,提升新就业群体职业竞争力。

在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的同时,各地友好街区的服务激活了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发布“红栏领航”党建引领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同步启动“爱满红栏”友好街区“八爱行动”。“在这里,我们从‘过客’变成了‘主人’。”快递员刘阔作为新就业群体代表,表达了心声。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他,因为曾在暴雨天收到党群服务中心递来的热水和毛巾而深受感动。如今,他利用走街串巷的“活地图”优势参与居民需求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也带动了更多新就业群体加入这个行列。

(本报记者 刘鸿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