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能力为志愿服务提质赋能

——河北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绘就基层治理温暖图景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按照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积极响应,将融合试点工作作为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试点社区从具体事项入手,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清晨的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大院社区,80岁的“银发志愿者”韩阿姨正对着麦克风调试音量:“铁路小学的孩子们,袁隆平爷爷的故事马上开讲啦!”专业社工小霍正在一旁核对当天的活动流程。这个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如今正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让1.1万余名居民的生活暖意融融。

这是河北省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的生动一幕。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社会工作服务的“精准滴灌”与志愿服务的“广泛覆盖”正在燕赵大地形成奇妙化学反应,60个试点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专业力量与群众热情拧成一股绳,探索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激活“红色引擎”

凝聚试点工作“向心力”

河北省将党建引领贯穿“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全过程,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将融合试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建立36家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级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抓总统筹全省各行业、各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力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各试点社区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链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搭建更多平台,满足社区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等社区治理需要。

“以前是社区追着居民做服务,现在是居民主动抢着当志愿者。”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唐山市丰润区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区“我的网格·我的家”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力。社区党委成立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红色服务队党员巡查网格,银色服务队老人教孩童读诗,绿色服务队打理社区花园;“老兵工作室”“缝纫小屋”帮助居民小修小补。全年1400余场活动绘就“五彩共舞”的生动图景。

在此过程中,专业社工通过走访调研,精准捕捉老人们“想视频连孙辈”等需求,策划了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课,联合公益之家请老师授课,通过分组互助让老年居民学会了打视频电话、发朋友圈等。暑期托管班更是火热,社区党委联合专业社工设计“作业辅导+非遗体验”课程,大学生与党员志愿者接力服务,解决了社区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

在河北,这样的做法并非个例。各试点社区推进形成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社区工作者、楼门长、网格员、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及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迁安市兴安街道晨曦社区通过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专业社工”的“红色服务”联动体系,党员骨干力量深入小区,通过组织小区党员代表、专业社工、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五方”联动会议合力解决问题;衡水市冀州区创新推广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的“1+N”联动模式,构建志愿服务协同网络,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专业社工、志愿者、公安片警、驻区律师、包联法官等多方力量,组建“邻里帮帮团”、矛盾调解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廊坊等地试点社区成立由社区党组织领导、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为主体、社工站及志愿团队为载体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

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指引,要求健全融合试点党建引领机制。鼓励引导辖区党员特别是退休老党员带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社区居民围绕助力社区治理、“老帮老”、关爱新就业群体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

融合试点工作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要由社区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健全社区兼职委员制和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吸纳社区治理各方代表参加,共同协商解决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同时,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加强专业社工、志愿者和全省融合试点工作联络员的教育培训,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培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凝聚服务群众、开展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

树牢系统思维

打造试点工作“一盘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河北省树牢系统观念,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双向发力,构建起“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专业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作用,认真倾听群众诉求,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廊坊市调研时的讲话,为融合试点工作起步开局打下良好基础。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细化督导落实,将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纳入2025年工作要点,下发《关于推荐选树“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社区”联动试点的通知》,组织动员全省60个社区实施融合试点项目,出台融合试点工作指引,印发融合试点经验材料汇编。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前往石家庄、承德、保定、邢台、邯郸、雄安新区等地实地调研督导,深入了解工作进展和亮点难点,指导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走进承德市平泉市平泉镇华墅社区,无论是党群服务中心里的个案辅导,还是小区里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都彰显着“社志融合”的活力。“以前想参加志愿服务,总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现在有专业社工手把手教方法,跟着团队成员去帮扶困难家庭,感觉自己的付出特别有意义!”社区志愿者王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带来的新变化。

为避免志愿服务“一阵风”,华墅社区联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出“志愿成长计划”,由专业社工担任“志愿导师”,开展岗前培训、服务复盘等赋能活动,帮助志愿者掌握服务技巧;建立“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志愿者可凭服务时长兑换爱心体检、家政服务等福利,激发持续参与热情;共同推进儿童成长、睦邻计划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

专业人才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支撑。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将队伍建设作为“先手棋”,通过培训赋能、实践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又接地气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融合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镇正安社区的刘阿姨又在南城门开讲了:“这砖缝里藏着正定的千年故事呢!”她所在的“红旅游、正安行”服务队,两年多来开展义务讲解800余次,其背后离不开常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撑。该中心从队伍架构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等方面给予社区全方位指导,组建起一心为民的志愿服务队伍,让文旅宣讲、应急救援、爱心义剪等特色服务有序开展。

沧州市则探索“双培养”模式(把专业社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志愿者培养成项目负责人),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我们志愿者就跟着专业社工的‘指挥棒’跑,效率特别高。”志愿者小李说。

平台是资源聚合的载体,阵地是服务落地的依托。河北省通过整合各类基层阵地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提供实体支撑和数字赋能。石家庄市举办高级社会工作师座谈会,围绕“最大化实现联动融合效应”建言献策,推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承德市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孵化中心、打造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和志愿服务站;秦皇岛市通过“北戴河福卡”小程序,以社区为单位发起志愿服务项目,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保定市实施“一平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一超市”(社区慈善超市)、“一系统”(点单式志愿服务系统)和“一综合”(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四个一联动”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1000余次……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试点工作“新动能”

河北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主导,通过品牌化运营、模式化创新、多元化融合等方式,不断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注入新活力。

按照“每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结合各领域志愿服务特点,河北省统筹打造“巾帼冀益”“工会冀益”“银龄冀益”“温暖冀益”“暖新冀益”“青春冀益”“戎光冀益”“艺润冀益”等全省性志愿服务品牌。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地市推出14个地域性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各地志愿服务活动与本地品牌深度融合,叠加24个省直单位的“冀益”系列品牌,形成省市联动的品牌集聚效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河北省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理念,指导各地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工作体系,让专业服务与志愿力量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在社区,一些老人身体好、有时间,渴望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丰富晚年生活;一些老人失能半失能、高龄独居,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去年以来,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构建社区党组织引领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物业”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多项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为年迈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让活力老人在帮助他人中收获满满,进一步凝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志愿服务资源力量,构建资源共享、多方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这是河北省创新开展“老帮老”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人口老龄化是各地面临的共同挑战。河北省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优势,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有机统一。目前,全省2万多名低龄活力老年志愿者,聚焦高龄老人医、食、住、行等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高龄老人16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不仅是爱心奉献,更能与民生改善、就业促进等深度融合。河北省推动试点工作与就业、养老、托育等民生事项有机融合,石家庄市新华区赵佗街道明珠花苑社区的“微工厂”里,低保户李大姐正在串珠子:“这个月挣了800块,够给孙子买奶粉了。”社区联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进手工制作项目,500余人实现居家就业。社区党组织牵头,专业社工主动靠前,积极链接志愿服务和企业资源。这种“志愿服务+居家就业”模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增收渠道,实现了公益帮扶与就业增收的双赢。

聚焦任务目标

共画基层治理“同心圆”

围绕党建引领、专业提升、群众满意等目标,通过精准结对服务、专业能力建设、品牌创新推广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走深走实,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专业社工作用进一步发挥。专业是服务精准的保障,河北省通过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评价、激励、保障机制,让专业社工在需求评估、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选派、培训18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到“三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动员全省3万多人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石家庄市开展专业社工继续教育培训,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和“六个盒子”工具包,为社区开展议事协商活动等提供基础方案。秦皇岛市通过公开招聘、岗位培训、“老带新”等方式,培养专业社工团队;承德市、张家口市等成立市级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资源,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专业力量的注入,促进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更具针对性。

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河北省依托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各领域志愿服务项目集中交流展示活动,并择优向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推荐。建立全省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联络员制度,为各地搭建了一个宣传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组织实施关爱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打造“冀益·凝新”品牌,探索社会工作服务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模式和机制,联合基金会、医院、爱心企业等70余家单位举办“平凡之光·致敬‘新’劳动者”公益行动,发布《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倡议书》,联合11家“公益伙伴”持续为新就业群体开展关爱服务。印发《关于加强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的通知》,深化场景帮扶推动5281个友好场景有效运行,由专业社工帮助组建骑手互助小组,推行“老带新”技能传承,围绕雨季安全配送、路线优化等核心需求开展经验传授与技能分享。

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地发挥专业社工作用,由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通过定期入户走访、收集便民热线线索、开展线上问卷等形式,全面收集居民在养老、托幼、就业、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分类分级整理形成需求清单,实现常规服务需求自愿“接单”,特色服务需求定向“派单”。以“一老一小”、困难群众、新就业群体为服务重点,由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建立“送温暖”工作沟通协商机制,在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共开展各类“送温暖”活动1.2万余场次,发放慰问款物约1.05亿元,受助群众89万余人次。秦皇岛市、唐山市等地试点社区推出便民市集,常态化开展政务上门、健康义诊、文艺演出、免费理发、红色宣讲等活动,聚焦传统节日集中式开展新春送“福”到家、元宵猜灯谜、“粽”香迎端午、中秋团圆家宴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编后语

河北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提升专业社工、志愿者助力基层治理和凝聚服务群众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实施一批群众满意、社区治理各方主动参与、常态化可持续的融合发展项目,挖掘培树一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典型,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社会工作服务的“精准滴灌”与志愿服务的“广泛覆盖”相遇,碰撞出多方共治的火花。从“五方联动”解民忧到“老帮老”暖人心,从“微工厂”促就业到“虚拟养老院”惠民生,试点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串起服务群众的千条线,让治理既有专业精度,又含民生温度。这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生动实践,绘就了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

本报记者 李梦丹 通讯员 韩龙光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