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就业群体家属乐融城市圈

当晨曦微露,外卖骑手已穿梭在街头巷尾;当夜幕降临,快递员仍奔波于派送路上;当城市沉睡,网约车司机还在为晚归的人们提供便利;当万籁俱寂,货车司机正驾驶着重卡穿越晨昏线。新就业群体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贡献着力量。然而,这个群体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生活上的困扰。其中,家属就业问题,成了他们心头的一块石头。多地纷纷开展各类活动,推出一系列贴心举措。

针对新就业群体家属就业、技能提升等方面需求,山西省临汾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妇联共同举办的临汾市新就业群体家属就业创业示范培训班,吸引了200多位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家属参与。培训课程涵盖太平绣球、手工钩编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能课程,以及家政等贴合新业态的课程,精准匹配新就业群体家属的技能培训需求。培训依托襄汾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洪洞县工艺美术协会钩编基地等多个平台,建立起“精准培训+就业跟踪”闭环机制,学员培训合格后,可直接与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实现“培训即就业”。

同样的场景,也在江苏上演。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车坊社区打造“就业帮扶直通车”,实现岗位对接与技能培训无缝衔接。为了让新就业群体家属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就业需求后,联合辖区企业建立岗位对接机制,定期发布合适的灵活就业岗位,如社区网格员助理、企业后勤保障、家政服务等。针对缺乏专业技能的新就业群体家属,社区联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设免费的育婴师、保育员、电商运营等培训班。今年3月,外卖骑手李师傅的妻子张女士通过社区的育婴师培训顺利拿到证书,如今在一家早教机构工作,“以前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技能,现在有了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为家里添份收入,特别满足。”

为助力新就业群体家属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家庭共同发展,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推出“暖新·家”计划,构建三方平台与新兴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就业支持体系。为了给新就业群体家属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搭建“企业—社区—家属”三方沟通平台。协调工业园区、商场、餐饮企业等资源,开发出一批时间灵活、门槛适中的岗位,如商场导购、餐厅服务员、仓库管理员等,并对录用家属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同时,开设“新市民技能加油站”,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新兴职业培训。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因港口经济集聚近3万名货车司机,如何让这些“车轮上的家庭”生活更安心、更幸福?北仑区打造的“卡嫂共富工坊”成为连接司机家庭的温暖纽带。“司机是港口经济的‘生力军’,他们的家庭稳了,物流业才能更健康。”北仑区交通运输行业党委负责人表示。“卡嫂共富工坊”不仅为卡嫂们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让她们能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还开设了技能培训课程,从手工制作到电商运营,帮助她们提升本领。工坊里还设立了暖心驿站,配备了休息区、图书角和心理咨询室,卡嫂们可以在这里交流谈心,参加志愿服务。每逢节假日,“卡嫂共富工坊”都会组织亲子活动和慰问活动,让常年奔波在外的司机们没有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