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围绕专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完善、减负赋能增效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鼓楼环城街道在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街道党工委对辖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专项分析研判,按照“一人一档”管理模式,对社区“两委”成员档案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及考核评价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天津市设计思想课、政策课、案例课,采取专题辅导、经验分享、现场教学和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市纪委监委、市住建委、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业务骨干和相关专家学者、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授课,聚力夯实工作基础,开阔治理思路,提升工作能力。这种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模式,不仅让社区工作者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更显著提升了他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物业管理纠纷、邻里矛盾调解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时,社区工作者能够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方法,有效化解矛盾、凝聚共识。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联山街道围绕服务群众、矛盾化解、网格化管理等方面,补齐社区工作者知识短板,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干事创业能力。针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建立“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增长本领,助力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快速成长。
不少地方还完善激励保障措施,有效解决了以往社区工作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待遇偏低、发展受限”等问题,让社区工作者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社会的认可,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走街串巷,发现并解决问题”“苦练内功,用心搞调解”……谈起社区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彩虹湾社区原党委书记谢萍有说不完的话。2021年,在宁夏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聘公务员的招录考试中,谢萍综合考评成绩优异,成为一名公务员。
金凤区通过编制下沉、评星定级、实训提高等一系列措施,让社区工作者们干事创业有劲头更有奔头。每两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及事业编岗位,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以及村(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定向招录。针对社区工作者收入待遇不高、岗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金凤区落实银川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并探索建立“五星”管理体系,星级与薪级直接挂钩,按相应标准发放“星级补贴”,获得荣誉、表现突出可“晋级”。
为了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湖北省武汉市通过制度“松绑”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尽量减少社区工作“指尖之累”与行政工作负担。明确上级部门不得直接考核社区、签订责任状,一次性压减综治、安全等10余项责任清单。整合分散的政务APP、公众号、工作群及在线系统,构建“一表共享、一端直办、一门登录”的基层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社区工作者告别“多头填报、重复录入”,从烦琐的表格填报中解放出来。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表示:“现在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用来下沉网格、服务群众,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