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以其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热门旅居目的地。每年旅居北海的人数已超过50万,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型”旅居者。
为了让旅居者安居,北海市突出党建引领,打造和谐、宜居、宜游的旅居环境,引导旅居者从过客变为社区治理的热心参与者,不断提升“候鸟型”社区的服务质效。
在北海市海城区东街街道茶亭路社区,“候鸟”人群占社区常住人口的70%以上。过去,旅居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疏远,因为习俗差异等导致的矛盾纠纷成为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
茶亭路社区党委秉持“融入百家”理念,着力提升服务精准度和组织聚合力。以网格为单元,选派党员骨干、网格员、楼栋长组成“旅居管家”队伍,定期入户走访,发放便民联系卡,为旅居者答疑解惑。通过社区“解忧超市”收集旅居者的急难愁盼,并积极链接共建单位资源推动解决。
针对旅居人员中年长者较多、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突出的情况,社区党委积极协调卫生服务中心为旅居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预约诊疗、慢性病管理等专属服务。“以前看病开药总觉得不方便,现在社区医院开通了‘旅居绿色通道’,还有专家定期坐诊,真是省心多了。”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旅居者李阿姨由衷感慨。
为满足旅居者多样化需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旅居者驿站”,棋牌书画室、图书阅览角、多功能活动厅、共享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利用周边单位、酒店民宿的资源打造共享阵地16处,方便旅居人群娱乐、休憩、交流议事等。
社区党委书记庞洁说:“我们努力提高服务精准度,给旅居者带来方便和温暖,增强他们的融入感和幸福感。”
在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白虎头社区的疍家小镇“候鸟驿站”,一幅“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的题词映照着无数旅居者的心境变迁。
疍家小镇因毗邻银滩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疍家文化底蕴,成为民宿集聚中心和“候鸟”聚居地,“旅游服务+候鸟经济”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
白虎头社区党委推动在疍家小镇建设“候鸟驿站”,全面摸排旅居党员和专业人才,建立“候鸟人才库”,鼓励他们亮身份、作表率。成立法律咨询、书法绘画等8个工作室,推荐党员志愿者担任负责人。来自黑龙江省的旅居者何峰,主动担任社区“古道热肠”工作室义务调解员,他的妻子徐阿姨则加入“候鸟”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参与清洁海滩、管理社区书屋等服务。
“北海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资深“候鸟”殷东平说。旅居群体陆续自发组建了“邻里帮帮团”“环保劝导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小镇民宿和小区楼栋,参与邻里调解、环境维护、文明宣传,成为疍家小镇的“主人翁”。
为服务人数日益增多的旅居群体,北海市成立旅居者联合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旅居者更好地融入北海,成为有归属感的“新北海人”。
“我们鼓励引导更多旅居者宣传北海,共同讲好海的故事,擦亮美的名片,做好‘融’的文章,为北海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樊国仁说。
在市委社会工作部和相关部门指导下,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党委深入探索“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治理协同”模式,凝聚服务两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通过倡导“融文化”,推动组建“候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同心艺术团”等文化团队,每年举办“三月三”民族团结文化周、南北美食节等各类活动200多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协同建设互嵌式社区,把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落到实处。
来自河北的旅居者韩宝清,在担任海之音艺术团团长期间,不仅协助社区管理和服务“候鸟”旅居者,还开展免费艺术教学,带领艺术团排演节目,参加全市性的文化活动。“艺术团成员接近300人,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北海、爱上北海。”韩宝清说。
(本报通讯员 黄建祺)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