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网格排查消防隐患,化身骑手体验配送工作,在暖“新”驿站当起“店小二”……浙江省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学习研究小组深入基层,开展“一线调研察民情、一线练兵提能力”的沉浸式调研实践活动。青年干部通过角色换位,努力触摸城市的真实脉动。
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干部与社区网格员来到余姚市兰江街道姚江社区某小区地下车库,仔细检查消防栓和地下水泵,昏暗的光线下,社区网格员精准指出隐患点并督促物业整改。日复一日地细致巡查,是织就社区安全网的“经纬线”。在锦凤社区,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干部随社区网格员来到独居老人家中,关切询问老人生活近况,宣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
“网格员真是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走访不仅要传递关怀,更要把安全知识宣传讲解到位。”两名社会工作部门干部深有感触。从万达广场商圈消防安全排查到慰问老旧小区孤寡老人,社会工作部门干部深刻体会到: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既要牢牢守住消防、环境等“硬底线”,也需用心做好服务特殊群体的“软功课”。
换上略显宽大的外卖服,跟随骑手穿梭在余姚街头,系统提示音响起,配送倒计时随即跳动。路线规划、商户取餐、交通穿行、送达确认……环环相扣,分秒必争。社会工作部门干部亲身经历后发现,平台算法推荐的“理想路径”,在现实中并不理想:突发的交通拥堵、严格的小区门禁、商户出餐的延迟,都在无声挤压着紧张的送达时限。
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体验配送后坦言:“时效压力如影随形,路线选择成为能否准时送达的重要变量。”市委社会工作部干部更关注安全问题:“跟送十几单,才真切体会到骑手们为何必须时刻紧绷安全弦。”配送过程中速度与风险交织而成的压力,若非亲身体验,单凭数据和报告很难真正感知其沉重。
在余姚市“红锋驿站”内,市委社会工作部的年轻干部们系上围裙,化身“店小二”。将绿豆汤、馄饨送到刚完成工作的骑手、环卫工人手中。看似简单的服务因实实在在的“歇脚点”和“能量补给站”,将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
在座谈会中,青年干部与骑手代表围坐一起。外卖骑手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希望“休息空间能再大一点”,提议“人车分流的小区,小推车就能解决大问题”,期待“交通路况能改善”。大家还不约而同地对优化平台接单算法、拓展职业发展通道等提出了期望。
社会工作部门干部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并就大家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干部表示,要将此次体验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切实转化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余姚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面交流,才能掌握最真实的需求,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宝贵依据。
在“微心愿”认领环节,外卖骑手们纷纷表达了心愿:跑单中总担心手机没电,希望有个耐用的充电宝;期待在余姚安家落户……这些“心愿”既具体又直指外卖骑手们工作生活痛点。学习研究小组成员认真记录,承诺链接资源,力所能及解决骑手们的心头盼。
实践证明,“沉下去”,浸透汗水的亲身体验,远比报告中的数据立体,也远比想象中复杂。唯有将“沉浸式”调研常态化,方能真正当好民情观察员,将感知转化为实践,持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
(浙江省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