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找单位、找党员、建组织的“两找一建”方法路径,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摸底排查,精准排查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党员超1万名。
海口市修订完善市委“两新”工委工作规则,调整市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25家,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成立快递、商贸、文旅等行业(综合)党委,优化调整社科联、互联网、商贸等综合行业党委领导班子,构建形成新兴领域党建市级层面工委和综合行业党委“1+N”组织架构,推动机制运转更加高效。完善区级“两新”工委运行工作机制,探索理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辖规则,形成全市新兴领域党建一体化推进工作的格局,做到抓机制、强保障,实现有效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去年以来,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道的网格员吴伯阳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社区网格员”变成党建工作指导员。
“我们每天都会轮流到自己管的几栋楼转一转,看看物业是否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或者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上门走访和答疑解惑。”吴伯阳说,对于能解决的问题,党建工作指导员会协助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集中向上反馈,限时解决。
龙华区推出党建工作指导员机制,分两批选派14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到楼宇商圈指导推进楼宇商圈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到楼宇上,把群团组织建到产业链上。
与龙华区做法相似,秀英区实施“楼长制”,指定1名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招商局大厦楼长,属地街道安排1名工作人员担任招商局大厦服务专员,协助楼长驻楼开展服务工作,楼长每两周至少驻楼办公1次,把办公桌“搬进”楼宇,指导协调解决招商局大厦入驻企业在招商和运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市委社会工作部还联合市委组织部等5部门部署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明确目标任务、时间步骤、工作要求,通过定期调度、现场调研、会商研判等方式,压紧压实摸排攻坚责任。选派1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到园区党工委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周跟踪、月调度机制,通过聚焦问题、会商研判、精准施策、靶向攻坚,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今年以来,聚焦“单位在哪里、党员在哪里”的关键问题,市委社会工作部搭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打破社保、市场监管等行业部门数据壁垒,确定固定就业10人以上的组织7000余家,推动各级各部门有的放矢开展摸底排查。采取大数据手段,运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对人员信息一一进行筛查比对,精准识别企业人员的党员身份信息,解决新兴领域“党员是谁、党员在哪里”等难题。排查出拥有1名以上党员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4000余家,其中拥有1~2名党员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2000余家,拥有3名以上党员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1000余家。
去年以来,海口国家高新区创新实施“企业秘书+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委委员包点片区”双轨服务机制,从入园到投产全程护航新入园的企业;因党员人数不符合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食品行业相近、区域相邻的企业组建联合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建立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
这一做法不仅助力企业赢得“开门红”,更确保了“党建红”,有效消除党建工作的“空白点”。这是市委社会工作部分类统筹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市委社会工作部对拥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且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加强统筹、细化任务、明确责任,选派精干力量上门指导单独建立党组织。推动建立联合党支部,对拥有1~2名正式党员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推动成立联合党支部。
5月份,海口龙华动漫产业园党委成立,覆盖辖区5个基层党组织、79名党员,这种“园区党委+产业链协同”的党建工作模式,有效推进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同时,市委社会工作部对还没有纳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党员加强管理,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海口市美兰区探索“一提前四同步”工作法,在企业筹建阶段,提前部署党建工作,同步招聘员工与吸纳党员、同步建立行政组织与党组织、同步配备管理人员与党务工作者、同步制定管理制度与党建工作制度,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
美兰区三江镇聚焦“一提前四同步”工作法,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辖区内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海口潭牛文昌鸡食品有限公司在筹建初期就对党建工作进行了规划,成立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职工队伍招聘与党员吸纳同步推进,在招聘人员时,侧重对党员人才的选拔,今年共招聘2名党员职工。
此外,海口市还加快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工作格局,同步推进建立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引导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路径,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赵雪 通讯员 严标再)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