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暖心网” 护航奔跑者

进入伏天,烈日灼灼,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的“红心蚂蚁志愿服务驿站”成了外卖骑手们常去的打卡地。推门而入,凉风驱散暑热,墙上“找组织亮身份”“进群聊做公益”的二维码,悄然链接着归属与保障。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为城市输送便捷与活力,却也时常面临权益保障难题。如何让他们跑得更安心、干得更踏实?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用务实举措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

权益保障,是新就业群体最关切的心头事。“要不是有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笔赔偿款对我太重要了。”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外卖骑手小张感慨地说。不久前,小张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电瓶车严重变形,不仅无法继续接单,还要面临着高额的维修费用与误工损失,一度一筹莫展。经交警介绍,他来到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依据《新就业群体矛盾纠纷调处标准化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迅速联动交警、保险公司启动调处程序,一周内便促成赔偿到位。

这份《指引》的诞生,源于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捕捉。在舟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一线,蹲点网约车调度站、外卖站点,倾听新就业群体诉求,梳理分析网约车停运损失、骑手事故、欠薪等典型案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反复打磨。如今,这份“维权导航”通过深化“警调衔接”机制,让纠纷处理更高效——网约车停运纠纷平均处理周期缩短20%。“现在遇到问题处理速度快,心里更有底了。”普陀区网约车司机王女士由衷感叹。

既要保障合法权益,也要关注新就业群体日常的急难愁盼。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路街道西勘社区将敬老餐厅拓展为骑手“能量补给站”,提供延时午餐与休憩空间。“中午忙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吃饭,好在有社区食堂为我们提供错峰就餐服务,而且一餐只需10元就能管饱。”外卖骑手王栓锋边吃边说。社区党委副书记钟芳介绍,这里不仅提供延时午餐,还能休息、充电。如今,在西安的街头和商场、社区楼宇内,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暖心驿站越来越多,成为外卖骑手另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1840个“骑手友好社区”和“骑手友好小区”,打造了1200余个暖心驿站,6万余名骑手在高温天气还能收到驿站和平台发放的冰袖、夏季工装等物资,日常的温暖触手可及。

消除后顾之忧后,更要畅通发展渠道。近日,夜幕下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洪漂人才荟”夏季夜市招聘会灯火通明。50余家企业面向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新能源、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等领域岗位。政策咨询区里,“洪漂人才计划”补贴政策讲解细致入微。这场“夜间招聘”为新就业群体搭建了转岗赋能平台,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之路。

细微之处的梗阻,恰是治理精度的重要靶点。“部分小区新上线的门禁系统,导致配送途中频繁出现通行受阻情况,由此引发的骑手与物业工作人员摩擦时有发生。”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骑手代表赵晓艳记录下骑手们的诉求,在与站点、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沟通未果后,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黄石港区委社会工作部闻讯而动,立即联合黄石港区妇联、黄石港街道,组建专项小组,实地走访、模拟流程、排查梗阻,最终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与骑手代表达成共识,建立了双向监督反馈机制,让“门好进、路畅通”从期盼变为现实。

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制度的保障网越织越密,当关爱的触角无处不在,新就业群体必将在奋斗路上跑得更稳、更远。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