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牢记嘱托,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以建强组织、多方协同、成果共享为抓手,将苗侗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赋能基层善治的创新路径。
仲夏时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从江县干团村侗寨鼓楼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议事厅里,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从垃圾清运到产业规划,纷纷为发展出谋划策。这样的协商讨论每月固定开展。“以前觉得‘民主’是虚的,现在发现它就在鼓楼的火塘边。”返乡创业的“90后”村民陆明感慨万分。
从鼓楼下的畅所欲言、球场边的文明公约、火塘边的普法苗歌,再到“合约食堂”育新风,黔东南州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将苗侗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治理,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赋能基层善治的创新路径。
“村赛场”:
从体育狂欢到自治“练兵场”
在黔东南州的青山绿水间,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融合创新正悄然上演。
2023年5月,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拉开帷幕。各村寨农民足球队竞技场面持续火爆。目前,仅有38.5万人口的榕江县城乡活跃着108支球队,有14个标准足球场,许多村有自己的足球队,群众自发捐款资助本村球队。每逢赛事,全村动员、全家上阵当啦啦队,现场加油声震天;中场休息时还有侗族大歌、苗族歌舞表演,热闹非凡。
在这一活动中,榕江县各级党组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优势,“做实做优”组织保障,持续深化“党建+”模式,为精彩赛事提供高水平服务保障。
“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174名党员率先示范,在赛事一线自觉参加治安巡逻、维持公共秩序、游客车辆停放引导、接待客人等服务。”榕江县车民街道卧龙社区党委书记谭炯表示。
“人人都是‘村超’代言人!”赛事期间,榕江县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我能为榕江足球做什么?”“村超有我,榕江因我更美丽”等系列活动,杨蒋威等党员志愿者,在工作之余当起了免费司机,义务接送高铁站游客,为持续擦亮热情好客、欣欣向“榕”的榕江名片贡献力量。
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广大居民群众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居民石庆松积极参加“村超”志愿服务,已获取文明积分400余分。
榕江县推出文明积分制度:主动为游客指路加5分,乱扔垃圾扣3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参与村集体项目。数据显示,推行积分制后,当地矛盾纠纷调解率提升40%,游客投诉量下降75%。
不仅“村超”火爆,“村BA”“村歌”等活动,也在黔东南州广袤大地上兴盛起来。
党建引领,以赛聚力。党组织发力、党员牵线、群众参与,正是台江县通过“村BA”拉近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展现出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团结向前冲的精气神。
“以前村里想搞建设,涉及土地、房屋等问题,协调起来困难重重。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通过‘院坝会’一起商量,村里的事村民自己做主。就拿扩建篮球场来说,涉及几户人家,在联户长组织的‘院坝会’上,大家商量一致后,就签字同意了。”台盘村村民潘翠英感慨地说。
自“村BA”举办以来,台盘村先后召开多次村民大会,全面推行“院坝协商”,实现球赛组织、球场改造、商业运作等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项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形成了“抽签选摊位”“不哄抬物价”“不收门票”等村民共识,推动“体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用“赛场秩序”反哺乡村治理,把球场变成普法阵地,村民自编民族歌舞演绎移风易俗,文明积分制度激发“争当志愿者”的热潮……一场场“村BA”“村超”等赛事,不仅是篮球与足球的狂欢,更成为党建引领下村民自治的“练兵场”,成为“村BA”“村超”火爆出圈的密码。
村里的赛事,像一个正能量磁场,传递了快乐、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着干部群众的一言一行,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鼓楼议事”:
千年“款约”孕育民主新实践
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下,一场“现代版议事会”正生动上演。“我们的游客反映晚上休息不好,楼下有噪声,大家说一下怎么办?”一位民宿老板率先发言。
“建议晚上9点以后不要跳广场舞了,划定‘静音时段’,也希望政府加强巡逻,维护治安。”有村民提议。
“鼓楼里没有‘领导’,只有平等的协商。”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说。从以前的“矛盾上交”到现在的“小事不出村”,“鼓楼议事”让村民、商户、政府三方定期“面对面”。方案表决通过后,矛盾纠纷投诉量下降60%。
过去,肇兴侗寨因旅游开发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肇兴村党委沿用“鼓楼会”传统,村民围坐畅谈诉求,“主持中立、自由发言、举手表决”,这一侗寨数百年的议事传统沿袭至今,并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打造出党建引领村民议事的“鼓楼议事”平台。基层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解决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矛盾纠纷调解到产业规划,“鼓楼议事”实现了让“群众说了算”。
“我们每个月初一都在鼓楼议事,旅游分红按股算、鼓楼修缮轮流担,款约里写得明明白白。”陆卫敏翻着“寨管委”的红本本介绍道,“这上面记录着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
“立寨先立款,无款不成寨”。肇兴村党委将传承千年的“款约”制度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建立“议事会—鼓楼会—户代表会”自治机制。这一自治模式,让肇兴侗寨在文旅开发中始终保持发展定力。
像这样的村民议事场景,在黎平县各个村每月都会举行。该县推行党建引领“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村民自治新模式,把鼓楼变成基层民主的“议事厅”。
黔东南州委社会工作部精准捕捉各地传统习俗特色,积极发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传统习俗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涌现了以从江县、黎平县为代表的“鼓楼议事”,以雷山县西江村为代表的“议榔”调解等一大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议事协商平台,并在地域相邻、民俗相近的地方广泛推广。
今年,从江县通过“鼓楼议事”解决了430余项议题:游客停车场扩建、民宿污水治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招商……每一项议题都记录在“鼓楼台账”上,责任人、时限公开透明;雷山县西江村党支部以“议榔”+现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方式,成功调解矛盾纠纷600余起,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50余宗,调处成功率达93%以上。
民歌普法:
传统韵律唱响法治新声
都柳江畔的晨雾还未散尽,榕江县三宝鼓楼已传来清亮的歌声。“调解纠纷莫要慌,款约碑前细思量……”身着靛蓝百褶裙的侗家阿哥阿妹指尖划过琵琶弦,将民法典条文化作山泉般的调子,在村中鼓楼广场唱响。
“我们用双语普法,有些说侗语,有些说普通话。对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遇到邻里纠纷或者婆媳矛盾,就用唱侗歌的方式,这样他们能听得懂,村民也认可。我们这个社区都是零投诉。”古榕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平忠讲述了自己用侗歌普法的经历。
古州镇古榕社区党支部还通过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选聘当地有名歌师和歌手担任“民歌普法调解员”,设立民歌普法调解联系点,创建民歌学堂和民歌普法教育基地等形式,有效拓展“民歌普法”辐射面,增强普法宣传的时效性,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黔东南州以“党建+民歌+法治”为主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组建民歌普法党员先锋队,探索将非遗传承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法治能量,为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山林纠纷怎么办?民法典里有答案!男女平等要牢记,家庭和睦赛神仙……”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一首融入民法典条文的苗歌正被广为传唱。“以前觉得法律遥不可及,现在听着歌就记住了!”村民吴大姐笑着说。
如何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州、县、乡三级联动,组织歌师、文艺队深入集镇、村寨开展普法民歌、法治文艺巡回演出,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内容转化为押韵的苗歌和传神的舞蹈,让法治之声回荡在苗乡侗寨。目前,全州累计创作普法苗歌210余首、拍摄制作民歌普法短视频80余个、短剧10个、微电影5个,通过“苗歌大赛”“村寨广播”“抖音短视频”多渠道传播,播放量超百万次。
西江千户苗寨还创新推出“1314美丽调解法”,即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说上三句暖心话,演唱一首劝和苗歌,实现回归寻找初心、回归和谐人际关系等四个回归,让近九成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去年,村民李家和张家因宅基地界限争执不下。调解员唱起传统劝和苗歌,当唱到“山共一片林,人共一口井,莫让三尺墙伤了百年情”时,双方当场握手言和。比起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苗歌里的话更能说到群众心坎上。
“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既要带头守法,也要当好普法宣传员!”金盆村党支部书记、普法队员田兴斌笑容满面,“大家唱着唱着就把要求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了。”
黔东南州普法山歌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法治宣传与社会治理融合模式。
“合约食堂”:
一纸公约卸下“人情重担”
“以前吃酒席,一年至少随礼2万块,而且互相攀比,看谁家办得排场大,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为了办酒席还得欠债,这风气可不好。”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村民杨昌华的吐槽,道出了乡村“人情债”的沉重负担。
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长期以来,许多乡村深受节日、婚丧嫁娶中滥办酒席、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困扰。
为整治这一顽疾,树立文明新风,实现移风易俗,共和村甘溪侗寨试点创办“合约食堂”,以村(寨)或社区(小区)为单位,利用闲置的学校、村(居)委办公楼等场所,作为村民或社区居民自主商议约定办理红白喜事宴席等活动的就餐之处。
村内党员带头,将红白喜事集中到“合约食堂”来办,并约定办理酒席的桌数、每桌饭菜数和烟酒价格、酒席总价、单份礼金标准等。这一创新模式迅速在黔东南州乃至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目前,黔东南州推广“合约食堂”治理模式的村(寨)已经达到5580个,减轻人情负担效果显著。
黔东南州把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各级党组织在宣传引导中转变群众观念,在组织推动中凝聚各方力量,在党员示范中带动群众参与。推选德高望重、熟知礼仪的“明白人”组建红白理事会,创新推出“民族团结食堂”,用规范宴请天数、桌数、菜品数、礼金数的方式,为村民卸下“面子包袱”,用一纸公约管住“滥办酒席”的歪风邪气。
“一开始觉得没面子,后来算账发现省了七成开支,大家都支持!”甘溪侗寨村民吴大姐说。村里规定除婚丧嫁娶外,升学、搬家等酒席一律禁办;婚事不超过20桌,每桌成本压至200元,烟酒限价,随礼禁超百元。
为进一步规范“合约食堂”的管理,更好推广“合约食堂”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黔东南州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立项申报,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技术审查,最终发布“合约食堂”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该标准对“合约食堂”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求、人员要求、制度建设、承办宴席种类、范围和时间、申报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并鼓励各地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合约食堂+基层治理”“合约食堂+民族团结”等社会治理新模式。
“标准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攀比浪费、污染环境等不良风气,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食堂还成了村民议事、调解纠纷、政策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综合场所,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活力。”黔东南州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姚锋表示。
如今,自觉抵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倡导简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成为黔东南州广大群众的共识。
文艺“轻骑兵”:
文化惠民激活治理动能
在黔东南州,文艺“轻骑兵”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婚事简办”绣成图案,芦笙艺人把“生态保护”编入舞步,从江县岜沙苗寨消防队将森林法改编成芦笙舞,巡演途中顺带排查火灾隐患……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黔东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强根基、文化交融聚共识、发展共享惠民生,坚持“送文化、种文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万名文艺志愿者织就“服务网”,构建了“州文联总队+16个县市分队+村级文艺小组”的三级网络,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村寨演出。三年来,先后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6000余场,惠及群众超50万人。
锦屏县大同乡章山村党支部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侗堂皇歌场四十八寨歌会”为依托,创新“文艺+宣讲”模式,举办“歌海堂皇·和美章寨”“四月八”民歌会。通过侗歌、苗歌等艺术形式传播党的政策,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距离感受乡村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游客张女士感慨道。
“芦笙响,村寨兴,古老智慧焕新声;同心干,齐步走,锦绣乡村路路通。”这首新编苗歌歌词里展示的正是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
编辑手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与基层治理的融合,是党建引领下的主动作为和守正创新:党组织既守护苗侗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新时代治理内涵——榕江“村超”中,174名党员下沉赛场一线,用志愿服务擦亮“党群连心”名片;台江“村BA”里,党组织牵头“院坝协商”,让村民在球场边定下“不哄抬物价”的共识;肇兴侗寨将千年“款约”与现代治理衔接,党支部主导的“鼓楼议事”让矛盾纠纷投诉量下降60%;“合约食堂”从试点到推广,党员带头破“人情债”、立新风尚,5580个村(寨)的移风易俗由此破冰……正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让苗歌普法有了“传声筒”,让“鼓楼议事”有了“主心骨”,让民族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生。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共同绘就基层善治的生动图景。
(本报通讯员 黄轩俊)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