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习时的墨香袅袅,手工创作时的奇思妙想,体育锻炼中的欢声笑语,劳动实践里的汗水滴落……这个夏天,多地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化身“暑期乐园”,以精心策划的系列活动、内容丰富的“服务菜单”,在群众家门口办起了贴心暑托班,既解了家庭“看护难”的燃眉之急,更让孩子们收获了别样成长。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路街道公主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法课上的一幕格外暖心:教师席放霞轻声提醒着端坐的孩子们“后背挺直,握笔掌心要空”,笔尖在宣纸上晕开工整的笔画。这是暑期公益托管班里常见的一幕。
多地努力办好各项“民生微实事”,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查找民生堵点,整治破解民生难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利民之事。
公主府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调研时发现,该社区双职工家庭子女假期“看护难”问题突出。为此,公主府社区联合内蒙古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成立了暑期公益托管班,开设美术、书法、心理健康辅导、地质科普等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学中成长。“托管班是纯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已有54名孩子参加托管班。这里有专业老师讲课,还有志愿者协助照看,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保障安全,家长们也能松口气。”公主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小宇介绍。
暑托班要“托得好”,资源整合是关键。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主动链接整合优质资源,让专业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发挥更大效益。
针对群众关切,广东省江门市各级党群服务阵地纷纷推出了“来党群服务中心过欢乐暑假”暑期托管服务。目前,全市已有230个党群服务中心参与,计划开展420期暑假托管服务,预计服务学生1.8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家长们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在台城街道,各社区党组织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资源,动员社区工作者、返乡大学生、专业教师、“两代表一委员”等担任暑假托管兼职教师,推出免费暑假托管系列课程,为少年儿童打造“家门口”的快乐学习乐园。
暑托班的红火,只是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多地党群服务中心从“政府单向供给”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型,把群众需求和社区服务匹配起来,以项目化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今年是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开办“爱心教室”的第15个年头,这所特别的暑期学堂,接收的基本是暑期家人无暇照顾的“小候鸟”。暑假作业辅导、手工创作课、趣味历史课、心理课、户外拓展……从7月初开办到8月底结业,近两个月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还有很多社会服务机构主动‘送课’上门,我们都快排不过来了。”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说,“早期的‘爱心教室’设在社区一间5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照看孩子。如今,随着各地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爱心教室’已不限于单一的看管,还增加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与实践。”
“现在,从养老照料、文娱休闲,到共富工坊、青年夜校,越来越多群众所需所盼的服务项目在党群服务中心落地。”海宁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服务项目突出公益性、互助性、普惠性,与市场化服务错位互补,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这个夏天,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活动场的欢歌笑语,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的快乐假期,更生动诠释着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温度与精度。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