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穿行于楼宇之间,细致入微地排查社区隐患;他们组织多彩活动,浸润滋养居民心灵;他们调解矛盾纠纷,用智慧和耐心维护邻里和谐;他们架设资源链接桥梁,帮老人对接医疗资源,替孩童链接教育资源,为网约配送员提供暖心服务。
夜色渐沉,只楚街道楚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灯依然亮着,电脑屏幕的微光映照着桌前的身影——社区工作者像医生般梳理当日的“社区病历”:“独居老人复查该提上日程;新迁入的残障家庭需入户走访;暑期儿童托管方案亟待优化……”社区工作者们笑言:“咱们这是‘全科诊室’,得用‘组合拳’治百病。”
针对村改居转型期的“慢性病”,社区工作者用18个网格细化信息网和服务网,累计解决126件民生难题。组织“巾帼红”文艺汇演,让陌生的邻里在广场舞中熟络起来;开设“祥绘”亲子课堂,用绘本故事治愈亲子隔阂……夜晚来临,当玩闹的孩子们进入梦乡,社区工作者正在谋划着社区“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诊疗方案。
每当华灯初上,向阳街道建昌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推开“拾光夜校”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作业辅导区,孩子们正专注地完成课业,社区工作者时而俯身指导,时而轻声鼓励;隔壁的艺术教室里,油画老师正在演示调色技巧,孩子们举着画笔的小手在空中划出稚嫩的弧线;手工制作区,几位精神障碍患者在全神贯注地缝制皮包,当他们骄傲地举起完成的作品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银发直播间”。退休居民陈大爷正对着手机镜头,用地道的方言讲述着城市往事:“记得我小时候……”弹幕里不断飘过“烟台方言真有意思”“想听更多老故事”的暖心留言。这样的场景,正是社区工作者们精心培育的成果。
“教育不应该有年龄界限,”建昌街社区社区工作者说:“从孩童到老人,我们为社区居民打造了‘全龄充电站’。”社区工作者走访辖区高校,与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引入专业师资;他们挖掘社区能人,将退休教师、手工艺人、IT工程师等组织起来,组建“社区讲师团”;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他们设计了阶梯式课程体系,为学龄儿童开设课业辅导和兴趣班,为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老年人设置智能设备使用和才艺展示课程。
近日,凤凰台街道中台社区楚凤六街的居民发起了紧急求助,楚凤六街闲置房发生严重漏水。社区工作者立即赶往现场,他们一边安抚周边居民情绪,一边联系物业服务企业抢修,通过视频连线,向远在外地的房主详细说明情况,在获得授权后,维修人员迅速完成管道更换,直到确认楼下住户再无渗水迹象。
每周五下午,中台社区活动室都会变身“法治课堂”,这是社区工作者联合辖区律所打造的特色项目。课上一位代驾司机急切询问:“遇到醉酒乘客拒付车费还动手,该怎么维权?”律师从证据固定、报警流程到平台投诉机制,逐一详细解答。课后,这位司机感慨:“以前遇到纠纷只能忍气吞声,现在终于知道如何依法维权了。”
在日复一日的基层工作中,社区工作者练就了独特的“调解功夫”:既要懂法律法规,又要懂社情民意;既要坚持原则底线,又要讲究方式方法,他们用智慧和爱心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本报通讯员 李星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