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河津大地上,生机盎然。西磑村的共享菜园里,村民刘改枝采摘着红透饱满的番茄;南桑峪村老年公寓里,三对新人正躬身向老人敬喜酒、发喜糖;府西社区的暖“新”驿站中,外卖骑手李伟扫描积分二维码发出清脆的“嘀”声……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山西省河津市以党建为针、民需为线,在基层治理画卷上绣出的精细针脚,生动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河津实践。
菜园里的共治新生
走进樊村镇西磑村,曾经的卫生死角焕然一新。村民范官家蹲在整齐的菜畦间,采摘着生菜感慨道:“过去这里堆满杂物,现在天天能摘新鲜菜。”这片由村党支部主导改造、村民自愿认领的标准化菜畦,成功让闲置边角地变为“家门口的菜篮子”。
村党支部书记薛民介绍:“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5处闲置地改建为小花园,3处废弃宅基地打造成健身场。”如今漫步村中,4条休闲步道串联起5座街心广场,脏乱差已成为历史。环境提升催生产业蝶变,村集体创新“低租金+灵活分红”机制,搭建创业平台,打造“胡同小院”“西味茶咖”等特色小店,让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村民“拎包创业”。
在村办火锅店忙碌的村民薛良良放下手中的餐盘,欣喜地说:“装修设施都是村里提供,租金压力小了,日子更有奔头。”这种“党支部+创业户”的发展模式,激活了村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带动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在建的汽车驿站,将设置维修厅、农特产品展销厅等功能区,采用“集体所有、经营外包”形式,每月可为村民增收1500~2000元。
公寓里的德润乡风
“您尝尝喜糖!”在下化乡南桑峪村老年公寓里,82岁的杨西样老人接过新婚夫妇敬献的喜糖,这是该村70余对夫妇传承下来的“拜高堂”仪式,这一温馨场景成为传播孝道文化的典范。老年公寓定期举办“孝老饺子宴”等50余场德孝活动,实行“子女周六探访制”,让这座适老化公寓暖意融融。
村内73名党员化身“文明绣工”,构建“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楼栋管家”联动机制,将765户易地搬迁群众编入3个治理网格。24名楼栋管家穿行在小区中,累计调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40余件。8名村干部包管22栋楼,每月两次入户宣讲婚丧简办标准,让新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累计评选“好婆媳”“好村民”等先进典型200余例,其中村民王苏琴捡到万元金镯即刻归还的事迹传为美谈。
南桑峪村将文明行为与村民福利挂钩,推行“文明积分制”,引导村民凭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每年投入230余万元用于“四免两补”福利,并与村规民约挂钩,对乱扔杂物、超速行车等行为首次通报、二次处罚。十多年来,南桑峪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驿站中的治理密码
城区街道府西社区的暖新驿站里,外卖骑手王振正在扫描积分二维码。“充电休息能积分,参与治理有回报!”他的120分积分可兑换蓝牙耳机——这是他参与社区治理积累的“志愿财富”。
社区党支部书记薛亚云介绍:“驿站划分休息区、充电区等5大空间,配备充电桩、微波炉等10项设施。”驿站实施“上报隐患积5分,代买药品积3分”机制,并开通志愿帮扶专线,累计提供代买代办服务80余次。这种“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模式,成功推动34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
驿站门口的《志愿积分兑换清单》见证了骑手们凭积分兑换物品的成果。从夏季冰袖到冬季暖包,骑手们切实体会着社区的关怀温度。社区“骑手先锋队”通过“随手拍”上报井盖松动等隐患60余件,累计提供“红色代办”服务2500余次。目前,全市8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积极向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
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河津市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以更细密的制度网格、更鲜活的数字丝线、更绚丽的共治纹样,精心织就具有河津特色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本报通讯员 张碧禾)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