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六尺巷工作法”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会客厅)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资源。“六尺巷工作法”在提升居民素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期“会客厅”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六尺巷工作法”的作用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主持人: 汤珊珊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刘新军 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指导推进处副处长

      雷 澍 安徽省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李鹏飞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后,安徽省政治学会副秘书长

      安建增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

      侣传振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副教授

      张 弓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哲学(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李小英 芜湖市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挖掘传统文化

主持人: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安徽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将其应用到社会治理实践中?

雷澍: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象征。六尺巷很窄,只有六尺,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人与人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便能行得远、致广大。礼、让、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仍弥足珍贵,中国人以此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发生矛盾冲突时,大家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达到“和合”。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做细做实城乡基层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探索形成“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六尺巷工作法”,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牵引性抓手。

刘新军:安徽以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为抓手,传承治理智慧,鼓励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以“六尺巷工作法”为典范,“握手言和”“池久解忧”“晓事化了”“但说无妨”“就解工作法”等基层实践争相绽放的新图景。

宣城市借鉴徽文化“和让”理念,提出“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和谐友善、共治共享”的行为准则。遇到矛盾纠纷,村干部便把当事人请到调解室,讲一讲邻里和睦的道理,引导双方握手言和。

“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典故由来已久,讲述的是王、陈两家相邻而居,陈家枣树结的熟枣常掉落王家。为避免占邻家便宜,王家主动编竹笆导引枣子落回陈家,陈家见此又垫高竹笆让枣子落回王家,年年如此。后来王家因担心此事影响邻里关系而打算搬迁,陈家认为好邻居胜过好枣树,锯树挽留。淮南市发扬该典故中的睦邻礼让精神,通过深化“就解工作法”,建立“留邻”化解队伍,推动矛盾就地化解,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提升居民素养

主持人: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与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相辅相成,在实践中两者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李鹏飞:桐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六尺巷典故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这为“六尺巷工作法”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六尺巷工作法”的广泛实践又进一步涵养了居民“尚和合、崇谦让”的精神品质,遇事换位思考,“互以对方为重”,礼让成为日常行为习惯,居民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李华胤:六尺巷文化的核心是儒家“谦和礼让、宽容大度、和谐共处”的观念,关键在于“各退三尺”的彼此和解。从“争”到“让”的过程,是谦和礼让文化深入基层,教育群众、感召群众、融入群众行为实践的过程。六尺巷典故背后的礼让文化、和解文化、共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高度契合,对改善现代社会的处世观、邻里观,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意义重大。

侣传振:六尺巷文化在浙江也得到广泛传承与发扬。浙江绍兴的枫桥经验陈列馆通过展示六尺巷典故中的和文化,传递“礼让和谐”的理念;学校将六尺巷典故巧妙融入家风教育,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丰富多彩的故事分享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学习并传承“礼让”与“和谐”的高尚品德;城乡社区将六尺巷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组织道德模范评选、传统文化宣讲等活动,让“谦和礼让”成为邻里乡亲的文化风尚。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愈发注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不仅提高了居民的道德素养,还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提高解纷效能

主持人:“六尺巷工作法”最为人熟知的应用领域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该如何深化和推广其解纷功能?

刘新军:安徽将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批具象化、暖人心的治理项目,有效发挥解纷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池州市通过建立“全岗通”工作机制、探索楼栋长改革,推动力量下沉、渠道畅通,形成“下沉知忧、议事纾忧、共治分忧、办事解忧”的“池久解忧”基层治理工作法,实现“知忧在基层、解忧在源头”。淮南市在“娘亲舅大”习俗(村民之间产生矛盾,习惯找舅舅评理说和)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涵、健全机制,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就解工作法”,构建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安建增:人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快速妥善化解矛盾,是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六尺巷文化中蕴含的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化解矛盾的重要资源。桐城市人民法院、各级司法调解机构、人民调解队伍将六尺巷内蕴的美德与过往调解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化解矛盾纠纷,充分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时代价值。

李华胤:六尺巷故事凝聚的以文治理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基层治理的精髓。基层社会是多样化人群高度集聚的场域,矛盾纠纷复杂多样,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基层社会需要多方共治,既要靠法治,也要依赖自治与德治。六尺巷故事背后的“自我和解”文化对化解人与人相处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具有积极教化作用,当人们自觉养成了“有理让三分”的谦和心态和“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胸怀,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也能在高尚的道德氛围和全社会对于“和为贵”的一致追求中得到有效化解。湖北竹溪、麻城等地积极探索家文化(家风、家训等)和孝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就是为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礼让、宽容、谦和、和美”等文化资源和道德养分,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教化、凝聚功能。

侣传振:浙江省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多元解纷格局。目前,杭州市多区已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集中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浙江省还探索建立矛盾纠纷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潜在矛盾进行早期识别、精准研判,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此外,加强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法律素养、调解技巧和沟通能力,确保调解工作既合法合规,又贴近民情、顺应民意。

张弓:如何促使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牢牢抱在一起?一个重要纽带就是六尺巷故事传承的礼让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包容性的核心要义就是礼让和合。“礼”呈现出的礼尚往来,“让”体现出的谦和尊重,对今天的民族工作仍然有着重要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各民族在互相尊重文化习俗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长期的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五个共同”的历史事实。在漫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各民族间的礼让谦和,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广西在共建和谐社区实践中,处处践行六尺巷礼让精神。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以精细化治理为目标,提供敞开式、零距离的便民惠企服务。推出“蟠暖邻里一家亲”社区品牌,聚焦党建引领、精准服务、教育引导、文化融合,促进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礼让谦和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该社区整合辖区公共资源,强化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居民认同感、幸福感,推动社区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社区治理取得突出成效。

李小英:行业协会商会调解会员单位之间的经营纠纷,社区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物业纠纷……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矛盾化解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利用六尺巷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利用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因子,激励人心,浸润心灵,提升素质;通过传承特定文化符号,增强集体认同,推动互动共享,弘扬礼让谦和。

实现基层善治

主持人:“六尺巷工作法”着眼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落脚于创新社会治理,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

李鹏飞: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短期性、即时性的工作,实现基层善治是长期性、持久性的目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效能的社会治理能够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将两者有效衔接,更有助于发挥六尺巷文化的社会价值。桐城市各村(社区)将六尺巷礼让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进行积分制管理,制定正负面清单,对居民行为细化赋分。将积分与信用社会建设相衔接,一方面,成立信用超市,制定“1+21”项福利清单,为积分兑换提供优惠福利和便利渠道;另一方面,成立社区联盟,吸纳社区周边商户参与,拓展积分应用场景,调动居民积极性。

安建增: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是实现基层善治、提升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六尺巷文化是重要的德治资源,是开展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支撑。六尺巷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智慧宝库,可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结合新时代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华胤:任何一种文化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更体现一个民族对美好和谐社会关系的崇尚与建构。六尺巷故事源于邻里冲突,终于邻里和谐,将二者联通起来的是和文化。可见,以谦和礼让、宽容大度、和谐共处为核心内涵的六尺巷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六尺巷文化可形塑具有共同价值认同、行动遵循、目标追求的观念和道德共同体,进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

侣传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浙江多地借鉴六尺巷文化中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六尺巷文化中“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深刻内涵,与浙江社会治理的目标不谋而合。浙江多地精心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题展览及深度讲座,将六尺巷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各领域,不仅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智慧与温情,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的共鸣与践行,为社会治理注入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