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的边疆地区,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务实创新,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展现边疆特色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
服务发展战略
明确体系定位
《意见》强调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指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大兴安岭作为边疆地区、重要国有林区和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多重发展任务,志愿服务体系定位至关重要。一要明确功能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林下经济与旅游业两业并举发展战略中,融入防范化解风险、兜牢安全底线的责任担当中。二要突出服务定位。把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促进边疆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开展生态、国防等主题志愿服务,把边疆地区重点工作落实和破解林业地区发展难题作为志愿服务的主攻方向。三要锚定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当前和长远、战略与策略,锚定《意见》中的2035年目标,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林区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
立足地域实际
彰显服务特色
《意见》围绕提升志愿服务功能和质效,提出“鼓励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站点”“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大兴安岭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乡村分散、人力不足、产业薄弱等挑战,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地域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一要建设特色站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党群服务中心和林业资源管护站,建设具有生态、林业、边疆特色的志愿服务场所,实现服务林业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机统一。二要开发特色项目。结合边疆、生态、旅游、林业文化建设,将志愿服务延伸到边到林到村,打造边疆巡护、动植物保护和慰问边民等特色服务项目。三要培植特色文化。依托先民戍边的爱国文化、抗联斗争的红色文化、开发建设的创业文化,提炼出兴安特色志愿文化,营造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
发挥资源优势
壮大服务队伍
《意见》高度重视新时代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出“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大兴安岭幅员辽阔,边境线长,林权覆盖广,驻区边防武警部队、林业职工及现役、退役军人资源亟待挖掘。一要联动驻区单位。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地企双方谋划“共护一片林,共建一个家”等主题共建项目。二要吸纳驻区职工。聚焦林业生态保护与边疆安全,注重在林业、边防队伍中发展志愿者,建立生态环保、边疆卫士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把握时代要求
强化组织保障
《意见》提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近年来,大兴安岭持续开展“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强化党组织凝聚力、党员干部战斗力和基层群众向心力,为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面向未来,一要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巩固群众基础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时代命题,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走向新阶段。二要坚持党建引领。各级党组织要为发展志愿服务把方向定路径,将引领志愿服务作为党组织日常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服务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要强化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落实政策,推动部门联动,激励全社会参与,将志愿服务融入边疆林业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