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区:“社区有道”行动有效蓄势赋能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更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以“社区有道”赋能行动为抓手,全链条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储备、赋能、管用”三大路径,打造了一支有担当、懂治理、善服务的高素质基层队伍,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储备有道”:建强治理“蓄水池”

走进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新峰社区,“90后”社区党委书记陈洋正忙着组织居民议事会。作为“书记讲堂库”成员,他不仅带领团队创新推出“智慧社区”项目,还通过“传帮带”培养出多名年轻骨干。“过去社区工作者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足,现在通过定向选拔和系统培养,队伍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了。”陈洋感慨道。

青白江区通过“书记讲堂库”“青广协同育才”等机制,选拔培育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15名,吸纳跨区域基层人才互派交流,并创新“区招统考+镇村推荐”模式,实现后备力量学历与能力双提升。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降至40岁,35岁以下占比超30%,大专以上学历达94.27%,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生力军”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赋能有道”:激活治理“新引擎”

“智能助手里的500多个知识点,帮我们快速掌握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城厢镇十八湾村社区工作者陈晨一边展示手机上的学习平台,一边介绍。青白江区搭建“线上+线下”赋能平台,开设社区工作者培育专场,开展考前培训和模拟考试,社区工作者持证率提升至55%。

实践锻炼更是赋能的关键。在“社区保障资金·陪伴成长师”的指导下,北宁村孵化的“口袋服务”项目成为全区标杆。“从项目策划到落地,导师全程指导,我们学会了用专业方法服务群众。”社区工作者小陈说。目前,全区已实施31个高质量治理项目,形成“凤凰湖幸福公社”“十八湾直线工作法”等一批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

“管用有道”:激发干事“内驱力”

“干得好就能‘出彩’,大家更有奔头了!”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党委书记钟会萍去年因表现优异被纳入事业编管理。青白江区建立“考评+激励+关爱”机制,差异化分配考核奖金,优先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并投入55万元推出关爱保障计划,覆盖医疗、心理疏导等领域,为社区工作者撑起“暖心伞”。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组织的支持让我们底气十足。”刚获评“蓉城先锋”的社区工作者肖婷说。如今,青白江区社区工作者队伍焕发新活力,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24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从“经验治理”到“专业治理”,青白江区“社区有道”行动有效赋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这支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队伍,将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

(本报通讯员 张颖)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