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视界)

陈荣卓 朱蓬瑞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此,要以“用得上、用得好、管得住、可持续”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注入持久动力。

要“用得上”,以人工智能推动基层治理转型

“用得上”是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一是升级网格化管理。传统网格化依赖大量人力且效率不高。人工智能可通过视频智能分析、物联网传感器与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事件自动识别、问题上报和任务调度,同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街道、公安、城管、社区等多方信息共享、响应联动,便捷高效。二是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传统窗口服务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运用智能客服、政务机器人等技术可实现24小时在线咨询,降低群众等待的时间成本,部分事务可在终端自助办理,实现服务从“面对面”到“指尖办”的转变。三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人工智能可强化应急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实现对公共安全、自然灾害、舆情动态的预测预警,同时可高效整合相关信息,自动规划最优救援方案,缩短响应时间,提升治理韧性。

要“用得好”,以人工智能提升基层治理服务实效

“用得好”强调人工智能在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一是推动服务精细化与个性化。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面对复杂多样的群众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等智能技术,能够识别不同群体的特征,整合分类服务对象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二是提升决策科学性与执行效率。智能决策系统基于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能有效解决基层人力短缺和反应滞后的问题。同时算法模型有助于调整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决策执行力。三是增强群众获得感与信任度。近年来,信息化平台在基层治理中逐步普及,各地群众可在线反馈问题并实时跟踪处理进度,部分地区推广“线上问政”模式做好政策宣传普及,缩短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距离,促进共治共享。

要“管得住”,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管得住”要求积极应对智慧治理实践中的风险与挑战。一是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工智能数据如有泄露,将严重损害公众隐私和社会信任。同时,智能平台易遭到网络攻击,导致数据篡改等方面问题。对此,要严格落实数据分级管理,加强平台安全防护,保障网络安全。二是智能技术普及与缩小差异。为此,要加大欠发达地区网络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基层治理。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互助等方式引导群众,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智能工具使用能力,激活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提升基层干部数字应用能力与技术适应力。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素养培训,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转型,提升其对技术工具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重点提升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操作使用能力和对数据信息平台的管理分析能力,确保其在治理实践中能灵活运用。

要“可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长效发展

“可持续”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形成良性循环。一是技术创新长期驱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基层治理须应时而变,逐步更新优化智慧治理方式。同时,要关注困难群体在智能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防止“数字鸿沟”扩大,确保智能化红利惠及所有群体。二是构建规范化制度体系。应在国家层面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安全、算法治理、隐私保护、权责关系等规范制度,同时为智慧治理提供标准化参考和程序化监管规范。三是推进多元协同治理。智慧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政府应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社会组织监督评估,形成共治格局。同时,要强化制度设计,厘清各部门或主体的权责,确保基层治理活动合法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均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