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坚持“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聚焦数字赋能治理环境下干群面对面沟通少的实际,创新实施“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行动,每逢星期二,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访民情、集民意、解民忧、办实事四步工作法,推动资源、力量、服务下沉,打造基层善治“兴宁实践”。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多方联动责任格局
兴宁市坚持以领导带头破难、网络覆盖末梢、服务主动转型为路径,构建“市、镇、村、党员、机关”联动责任体系,推动全市各级党政干部从机关走向基层,化“脚力”为“能力”。市领导带头开展“周二上门去”行动,进行公开接访、上门走访、带案下访,推行“领导接访+志愿者疏导”模式,将志愿服务嵌入矛盾调解全过程,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出台《兴宁市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开展“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市领导每月下访、镇街干部每周走访、村(社区)干部每季遍访、党员随时探访、机关干部常规踏访联动机制,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吸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格员等为社会观察员,建立“观察报事—网格派单—干部处置”响应链,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从碎片解决向系统治理转变。
畅通沟通渠道
构建“民呼我应”响应矩阵
兴宁市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做法,坚持以“周二上门去”为抓手,着力构建“线下问需、线上提效、转化落地”全链条响应体系。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寻常百姓家,积极开展“建言兴宁大家讲”活动,收集群众诉求、民生“金点子”。建立急事快办、特事代办、难事联办、实事常办分级响应机制,对突发问题实行30分钟响应、24小时办结机制,高效处置群众紧急诉求600余件。组建由党员干部、快递员等组成的“红色代办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深化“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将收集的民意分为政策优化、实事办理、创新试点三类清单,推动1700余个“微项目”“微心愿”落地。
强化前端化解
构建矛盾治理平安体系
兴宁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综治统筹、力量融合、法治攻坚,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利用“周二上门去”主动捕捉矛盾纠纷“弱信号”,依托“1+6+N”(1即综治中心;6即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综合网格信息化支撑平台;N即群团组织、法学会、律师协会等力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实行“事前一线收集、事中上门落实、事后及时反馈”工作机制,建立首问负责、接诉即办制度。推进市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周研判抓苗头、半月协调解难题、月攻坚破积案三级研判调度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政企联动发展机制
坚持把企业需求作为“第一着力点”,将“周二上门去”服务对象延伸至企业,营造“服务纳税人、厚待投资者、成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组建“惠企服务小分队”,每周二走访园区及新业态企业,开展“点对点”政策解读。针对政策堵点形成专报,推动流程优化,确保政策“看得懂、用得上”。建立“问题征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闭环机制,收集企业用工、用地、融资等诉求,实行销号管理。利用“周二上门去”契机,举办政企“双月面对面”“银企对接会”等,促成合作意向。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兴宁市委办公室)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