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治理”融合发展新路径(工作实践)

彭美红

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朱子首创的社仓制度、家风家训及书院教育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近年来,武夷山市立足历史文化底蕴,以朱子文化治理智慧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三个聚焦”深化资源融合,打造既有文化底蕴又注重治理效能的新格局。

聚焦强基固本

筑牢文化赋能治理的坚实根基

夯实阵地。依托朱子雕像广场、紫阳楼等传统教育基地,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等遗迹,还原历史风貌;配套建设朱子文化园二期棂星门、“鸢飞鱼跃”照壁等十余处景观,打造可触可感的文化地标,筑牢教育实景课堂。

健全队伍。整合司法行政队伍、法律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伍三支力量,构建“三位一体”专业化法治团队,聘请学者当顾问,吸纳本地专家及武夷学院教授、研究员20余人,建立朱子文化专家库,深入朱熹园及学校、企业开展“朱子故事进基层”活动,阐释朱子理学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加强培训。招募朱子文化讲解员与“小小讲解员”,引导其成为文化传承弘扬者;将朱子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融入课程,带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常态化开展“法律明白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培训,结合朱子“安民恤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引导基层队伍干部立足群众需求开展服务。

聚焦载体创新

激发文化赋能治理的内生动力

推进朱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将朱子文化中的“家和、睦邻、有爱”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打造朱子邻里空间、睦邻亭、邻里谈心室等议事交流平台,推行“诸事合议”“朱子八字调解法”“民情四谈”等治理模式,构建“以文化人、以文促治”长效机制,推进乡风文明。

创新“133”治理模式。以五夫镇为试点,创设“连心”法律明白人工作站,联动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站所机构及联防队员、网格员、党员等多方力量,推行“民本、扬善、循理、崇法”八字诀调解法。在化解矛盾中嵌入“无讼”德育教化,通过“情—理—法”融合调解,从源头减少纠纷产生。

构建“文化+治理”互动机制。将朱子文化中“敬自然、守礼序”等理念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公约》,形成“朱子文化+古村落保护+乡民公约”三维保护模式,引导村民自主践行道德规范,强化环保意识与文化认同;依托“吃茶话事”等载体,推广“朱子婚礼”优秀传统婚俗,深化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新风。

聚焦品牌培育

汇聚文化赋能治理的强大势能

打造学术研究品牌。出版《朱子与五夫》《朱子与武夷山水》《朱子与武夷师友》等系列著作;推出《说说朱子》系列短视频,以通俗化、故事化语言诠释朱子思想,累计播放量超百万次;策划“朱子法治小故事”系列普法短视频,融合文化传播与法治教育,实现效能双提升。

打造特色项目品牌。举办“开茶祈福·礼敬朱子”谷雨主题活动,融合朱子家礼与茶文化,创新地域特色采茶祈福礼俗,深化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朱子文化周品牌,常态化开展闽台大学生“重走朱子之路”、朱子后裔“寻根之旅”、青少年“朱子文化研习营”等交流活动,搭建文化展示与情感联结平台,以文化认同促进治理协同。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举办书画展演、彩虹跑、荷花季等特色活动,开发“朱子家宴”“荷花宴”等文化餐饮,增设“AI朱子”互动、虚拟现实体验项目,营造沉浸式历史场景,推动在互动体验中增强治理共识。

(作者系中共武夷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