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亭巷社区“石榴籽小讲堂”按时开讲,课堂里围满了居民。民族政策宣讲员卓玛永吉用藏语与大家伙“聊”起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从“会场”向“现场”延伸,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共鸣,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这样的“共学”场景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已是常态。文亭巷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2万多的居民里有汉、藏、土、蒙古等10余个民族。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居、共学、共商、共乐”为目标,深化“和睦文亭”品牌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亭巷社区考察时强调,“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文亭巷社区不断挖掘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用心用情打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
结合“文亭流动大舞台”,社区党委以“我是一颗石榴籽”系列活动为载体,举办“石榴花开 籽籽连心”文艺巡演、民族美食节、社区邻里节等特色活动,建设“民族文化长廊”等空间,开发“民族文化体验课”等项目,培育美美与共的社区文化生态。
“社区精神养老家园”绽放着别样的“银龄风采”,书法班内墨香浮动;剪纸课堂上巧手翻飞,普通的红纸在爷爷奶奶们的手中幻化出精美的图案;社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围绕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开设假期研学活动……各族居民在社区党委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共享温馨生活圈,实现“共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搭建畅通的议事协商平台,是培育居民“主人翁”意识,吸引居民从社区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的重要途径。
电动车有序停放,事儿不大,却是居民的热切期盼。“现在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小区的充电桩不够。”“得有固定的停放区域。”“最好能搭个棚子,雨雪天气有个遮挡。”“位置选择也得充分考虑居民意见,方便大家就近充电。”……在社区“周六议事会”上,电动车无处停放问题在各族居民协商中迎刃而解。
社区党委深化“石榴籽议事厅”协商平台建设,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和民族团结调解员队伍,通过“周六议事会”“民情恳谈日”“邻里议事角”等载体,实现事务共商、难题共解、家园共建。
社区党委还创新“社区民族工匠”管理模式,组建“文亭工匠库”,社区手艺人在理发、家电维修等领域为居民服务,实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文亭巷社区持续深化“石榴籽”家园内涵,为精细服务锚定方向,推动实现邻里和睦、楼栋和谐、小区和美的“微幸福”,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