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诉求”到“群众点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安徽省淮南市破解高频诉求难题的治理实践

在安徽省淮南市的信访台账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记录里,曾有一批反复出现的“老问题”,一度让群众犯难、干部犯愁。2025年以来,淮南市以群众诉求为哨声,打响一场高频诉求事项攻坚治理战,把群众的“纸上诉求”变成脚下的“实干行动”,让曾经的“心头堵”化作如今的“点头赞”。

靶向治理

聚焦群众诉求靶心

群众的诉求在哪里,治理的重心就指向哪里。群众反映越是强烈、高频的事项,越是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关键之处。为啃下“硬骨头”、解决“老问题”,淮南市全面启动群众诉求高频事项攻坚治理行动,构建起一套精准高效的靶向治理体系。

明确标准划定重点是关键。淮南市将多人、多层级、高频次、长时间反映的,以民生诉求为主的相关事项,界定为高频事项,确保治理靶心不偏。

同时,通过专班推动凝聚合力。成立由淮南市委领导牵头、38家单位参与的工作专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把高频事项纳入市领导信访接待、下基层调研等重要议程,让源头治理有力量、矛盾化解见真章。

清单攻坚

确保诉求落地有声

“校车安全隐患”“饮水水质差”……这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被列入首批高频事项清单。

淮南市采取“市级带动、逐级交办、压茬推进、滚动治理”模式,每季度拟订10个高频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和联办部门,建立“一问题一方案、定期调度会商、动态销号评估”机制,确保件件有跟踪、事事有着落。

城乡饮水问题曾经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项之一。烧水时水垢明显,停水后管网气体还会造成水质有泡沫、有异味,让不少城乡居民颇为困扰。针对饮水问题,淮南市打出一套“组合拳”:规范管网维修流程,小区内维修尽可能不停水、带压作业,维修后严格放水清洗,避免异物残留;对水厂和泵房工艺设施全面清洗消毒,更换滤池滤砂,从源头提升水质。同时,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加强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

长效转化

从“解决一事”到“治理一类”

“解决问题不能一阵风,要让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淮南市注重把治理攻坚的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常态化监督和制度建设,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

一方面,淮南市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工作,定期开展督导督办,对申请销号的事项,通过现场核查、群众回访等方式科学评估,若办理结果不理想、群众不满意,就持续滚动督办,直到“清仓见底”。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把治理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固化为常态化机制,从“解决一事”到“治理一类”。例如,针对供水问题,除了水质改善,还同步推进供水管网完善、市政泵房改造、二次供水设施移交等工作,从系统上破解水压低、停水频繁等“老大难”。

截至目前,水压低、常停水问题得以明显改善:针对管网不匹配、地势高等因素造成供水不足,已投资1500万元新建8.7公里供水管网,解决了一些小区因水压低导致的水量不足问题;针对设施设备故障、老旧管网损坏维修、改造施工停水问题,已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对主城区81个小区内部供水管网进行更新,今年6月供水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31%。群众的满意度在一件件烦心事的解决中不断提升。

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始终是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淮南市以群众诉求高频事项攻坚治理为突破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期盼,让“纸上诉求”落地见效,让群众从犯难变为点赞,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通讯员 靳晚)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